第33頁(第2/3 頁)
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矇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優點,並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可是因為嫉妒總能偽裝成其他情緒,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受它騙。你力求冷靜和客觀,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隨喜讚嘆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許不過是嫉妒心在發作而已。
嫉妒善於偽裝,不過說實話,我們心裡還是一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對外不想承認自己妒火中燒罷了,因為我們潛意識裡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
慈、悲、喜心都強調平等。大乘修行人不會為了顯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為內心足夠開放,對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見往往超越了人我、親疏、好惡,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是為舍無量心。
傳統上,四無量心的訓練一般都從舍心開始。舍乃慈悲心的起點和基礎。
《普賢上師言教》中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修舍無量心就像歡迎所有人參加一場宴會,沒有人會被拒之門外。
我們把慈、悲、喜、舍分開來講是為了訓練更加方便、有力,實際上這四無量心並非各個獨立。慈悲、歡喜若非以平等心為基礎,則不夠清淨,不是無量心。所謂無量,是指發心的物件範圍廣大,無邊無際、無有窮盡;發心的功德不可計量。平等心中若沒有慈悲、歡喜,就變成了冷漠和無動於衷。四無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蓋、融會貫通的。
二、願行菩提心
在四無量心的攝持下,我們願一切眾生獲得無上正等覺,徹底擺脫痛苦、得到安樂,這種發願稱為願菩提心。
你可以願自己先覺悟,之後再引導眾生離苦得樂,也可以發願與其他眾生一起渡過輪迴苦海,到達解脫的彼岸。或者像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那樣,除非所有眾生都自由解脫,否則,誓不成覺。
發心有大小而無優劣,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因緣發菩提心。只要誠實並且是真心為了眾生的解脫,發心無論大小都值得讚嘆。如果只是為了做一個&ldo;標準&rdo;的大乘菩薩,覺得&ldo;應該&rdo;有最大的發心而去發心的話,則沒有必要。
發菩提心之後,我們還是會自私、愚昧。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這樣。從生起菩提心到圓滿證悟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言行,以幫助實現願望,這便是行菩提心。
願、行菩提心統稱為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行,不斷積累福、慧資糧,我們最終將見到諸法實相,即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只有透過修行才能證到,而世俗菩提心則是透過儀軌發願、受持,並以六度萬行令其日益增上。
初學者的世俗菩提心毫無疑問帶有做作的成分,不過持續的薰習最終能將做作的菩提心轉化為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