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活著(第2/4 頁)
苦之人,又如何懂得民生之奪,民怨之憤。
這些一輩子所求的只是自己所苟且的所謂宏大理想卻要把民生疾苦作為自己的奮鬥理由,而且總喜歡把自己比作堯舜之能。
可笑呀,可笑。
國之根本在於民而不在於權,這是本公都知道的事,難道說東林堂那些文人致士會不知道嗎。
非也,他們不是不知道,是他們所謀其實只是一人之仕圖而已。”
魏忠賢的話再次讓王穿無話可說,他知道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上失敗都是叛逆,這是必然的,而且大中華是儒家傳承,講求正統,若說你身份低微,在正統的想法裡,只要能成就一番事業,那就必然是異端,此不可否認。
更何況於太監,太監一直只能是奴僕的身份,又怎麼能位居高位,這本就有違正統之理。
就連大唐之時的武則天,雖然治國之能不比男兒差,也成就一番大業,可在世人眼中依然是竊國之賊。
而對於此時與王穿說話的一個受世人唾罵的閹黨魏忠賢就更不必說了。
沒有人會想他得此高位所受的辛酸從來不比任何正常讀書人所受少,而歷史只會同情那些讀書人所受的辛酸恥辱,卻從來不會考慮一個太監的想法。
讀書人有治國救民之心,而太監似乎天生註定就是陰謀的小人,但有誰想過,太監若有機會讀書,又怎麼會當太監呢,這一點讀書人有沒有想過呢?
“公公所說不錯,歷史本就是人創造的,應該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公公以皇權為重,這也非是錯事。
公公年少之時若有讀書人的機會,可以寒窗十年苦讀,也會有一日高中之時,可公公之所以選擇當公公,自然是逼不得己,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甚至只是求生存而已。
後世之人不解公公之意,是後世人的偏見,我知道公公現在當然是為了當今皇上了,而皇上以天下為己任才能為天下之主,由此可見公公所謀所慮自然也是為了天下。
公公放心,我不會誤解公公的。”
王穿此時自然不能真的實話說實,對於像魏忠賢這樣的人,受慣了傳統教育之人,誰都恨之入骨,就算此時對魏忠賢稍有改觀的王穿也是一樣的,心裡不僅有恨,而且而十分鄙視。
可現在雖然心裡有鄙視,卻也不敢,畢竟魏忠賢所表現出的能力,已然比他見過的認識的大部分領導能力更強。
但這番話卻也讓魏忠賢對王穿大有改觀,而且心裡十分欣慰。
“哼哼,哼,你既是來自四百年前,必然對本公有所成見,剛才你所說其實本公已然明白。
你能在生與死之間說出此話,說明本公一定是被世人所唾棄的。
可被世人所唾棄又能如何,活著才是真的,若說為了那些虛偽的仁義而背叛難道就真的是仁義嗎?
本公只是太監,能效勞的只是皇上,至於說本事大小治國之能,本公並不在意,可若說讓現在的大明朝皇權旁落,真正受苦的一定是百姓。
如果那些東林黨人真的有為天下而謀的胸懷與氣度,那麼他們自當也可以成為天子,而非是現在的朱家天下了。
不過話說回來,你可知道後世之人真的瞭解我大明朝的歷史嗎?
真的瞭解此時皇上的處境嗎?
若不是有我魏忠賢,或許皇上也會像先皇一樣,被奸人所害,難道世人只會罵我魏忠賢,卻不管先皇為何會當位不及一月就被害身亡,這些難道也要算在本公身上。
皇家之事最忌於傳位,皇位之爭禍及天下,殃及百姓,朝黨之爭非可一言而說得完的。
本公不論後人如何評論,本公只要問心無愧即可,後世之人那是後世之人的事,與本公無關。”
王穿此時聽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