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別廢話了,盯緊點,一會劉三兒該從練歌房出來了。」男青年目光一直沒離開斜前方那家門面裝修得富麗堂皇的歌廳。
「明白。」副駕駛位上的年輕人收起調侃,正色道。
因為吹牛被罵窮光蛋的甄珍,有了買車的夢想,更加仔細地考察周邊環境。從西塔街出來,東邊一條小衚衕是個小市場,經營的品類也以鮮族食物為主,各式拌菜,品種繁多的辣醬,明太魚乾……滿滿當當擺滿了小街兩側,看小街的人流,生意相當不錯。
再接著往東,隔著生意紅火的朝鮮族百貨大樓就是甄家所在的杏花巷,巷子口有棵上年頭的杏梅樹,杏花巷也由此得名。
甄珍站在葉子掉光的杏梅樹前望著面前的大馬路,這是一條橫貫城市東西的主幹道,馬路上汽車和腳踏車川流不息,按路牌指示,市政府就在東邊兩公里處,西邊過了鐵道橋是城市的工業區。主幹道兩側有好多方方正正五六層高的住宅樓,城裡人都管這種樓叫赫魯雪夫樓。
檢視一番,甄珍心中有了初步概念,杏花巷離主街近,位置算是市中心,交通方便,西塔商區人流量大,周圍住家也不少,在小巷裡面開個小館子,頗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味道。
至於主營什麼,即便八大菜系她都有所涉獵,但畢竟財力和精力有限,只能可一樣來,寶庫給提了醒,家裡有現成的魚做食材,黑土地出產的大米品質優良,米飯配魚,絕配。
開個專門做魚的館子好像不錯。
回家見海鮮市場的舊盆和桶子已經堆放在門口,杏花巷周圍有鄰居關照,東西不怕丟。這些東西都沒壞,接著用就是,甄珍把東西收進屋子,給寶庫洗了手臉,放床上睡午覺。
小孩睡覺,身背巨債的大人就算了。
甄珍在樓下研究了一會方方正正的冰櫃,回想她來的時代,開館子的都挖大冰窖,冬天從什剎海取冰,窖藏大半年,留著夏天做冰碗,做冰鎮酸梅湯。有時窖口沒封好,冰藏不住,夏天就得面臨無冰可用的窘境。有了這種冰櫃,便利多了。
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吧?可惜父親看不到了。
抬手開啟冰櫃,見裡面冰了一些鮁魚,一時技癢,同時也得找回做廚師的肌肉記憶,她想做些鮁魚丸子。
等著鮁魚解凍的功夫,甄珍將一樓的東西重新規制了一下,測量了尺寸,畫了個設計圖紙,時間不等人,既然要開店,說幹就得幹。
前面的餐廳以簡單樸素為主,她的著重點在後廚,按照洗、切、入鍋的流程,儘量讓後廚佈置合理,效用最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便利的廚房就是大廚的利器。
畫完圖紙,見鹽水解凍的鮁魚已經化開,上樓把寶庫叫醒,把小孩安置在小板凳上坐好,甄珍在弟弟的見證下開始製作魚丸。
鮁魚刺少肉多最適合用來做魚丸,剖魚取刺,用勺子刮魚茸,甄珍的動作乾脆利落,一會功夫就颳了半盆魚茸,入蛋清,不加澱粉,今天她做軟漿魚丸。
像魚丸這種茸膠菜,口感取決於從茸成膠的過程中吸收水分的量,當年致美齋一位師伯一斤魚茸最多可以添五兩鹽水,無人能出其右,擠出的魚丸最是彈牙鮮甜。
攪拍魚茸前,甄珍從冰櫃中取出些冰塊,放在裝魚茸的盆子下面涼鎮。套用現代的物理知識解釋,打膠的過程中溫度越低,成膠的密度越大,魚丸的口感也就越好。
寶庫見姐姐一邊給「魚又」加水,一邊使勁拍打「又又」,抿了抿小嘴,糯糯道「寶庫想吃打糕了。」
甄珍笑,小孩聯想得很貼切,美食一道,殊途同歸,她拍打魚茸上膠的過程,跟朝鮮族拍打糯米做打糕的過程一樣,都是透過擊打來增加食材的粘性。
見打好的魚茸沾手不墜,已經能在冷水中浮起來,甄珍停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