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經濟危機(第1/2 頁)
李勃發放助學金補助,出現短款。從自身找原因,他認識到還是自己工作不細造成的,自己承擔損失,也是應該的,不能說是吃虧。
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但明事理,常常教育子女,吃虧是福,貪便宜是禍。
李勃自認吃虧,也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5元錢,對李勃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他每天都是精打細算過日子,期望把每一分錢都能花在刀刃上。
可即便如此,報到以後,僅過一個多月,他個人的“財政”就出現吃緊狀況,瀕臨經濟危機。
這也和家人的認知有關。
老家人都認為,去城裡上了國家辦的大學,成為吃商品糧的國家的人,國家就會包辦一切吃喝拉撒。
其實,雖然經過這幾年的改革開放,國家財力持續增加,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國家仍然拿不出錢來包辦大學生的一切花費用度。
國家建學校,招老師,免學費,其實大頭已經出了不少錢,仍然掏錢為學生們提供獎學金、助學金。
學生家長負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還是學生的吃穿用度。
李勃從家來時,本就不富裕的家,也拿不出多少錢來,主要還是二哥保金打工的收入,加上親戚少部分的贊助,總共也才120元。
報到當天,買必須的生活用品,交一年的書作費,就花掉大半。把發的一週飯菜票消費掉之後,自己掏錢買菜票,又花掉一半。
現在,李勃盤點自己的“金庫”之後,判定已經處於經濟危機之中。
破解經濟危機,不外乎兩條道路,一是開源,二是節流。
節流是有限的。李勃已經勒緊褲腰帶生活了,再節流估計就要餓肚子了。
開源也是有限的。李勃家裡的源頭本就沒有多少“水”,很難再往他這兒放水。
無奈之下,李勃只好給遠在山西的二哥寫信。
信的開頭,介紹了來鄭州以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到農大、工學院和李紅松、陳軍衡的見面情況,以及軍訓、上課情況。但重點的重點,還是經濟問題,闡明瞭花錢的充分且必要的理由。
在學校寄信,還是比較方便的。
學校的小賣部出售兩種信封,一種是郵局監製的白紙印製信封,另一種是帶學校名字的牛皮紙信封。白信封2分錢一個,牛皮紙信封5分錢一個。
李勃覺得自己的字還能拿得出手,根本沒必要多花錢買帶學校名字的牛皮紙信封,每次只花一毛錢,買5個白信封,自己寫學校地址。
普通郵票8分錢一張,掛號票和紀念票就貴不少。李勃就只買8分的,他對郵局能負責任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裡充滿信心。
學校收發室的窗臺上,有一大瓶漿糊,可以免費給同學們粘帖郵票和給信封封口。從這點來看,李勃認為,學校還是很大方的。
要寄出的信只要投入門口的郵政信箱裡,郵遞員就會每天來取一次,把信投遞到四面八方。
李勃把信投入信箱,也就寄出一份希望,一份化解自身經濟危機的希望。
錢,有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有時沒有一分日子照常過,有時腰纏萬貫卻沒地方花。自己出力掙的錢,才花的心安理得。李勃現在沒有能力掙錢,伸手向家裡要錢,心理便惴惴不安,甚至生出一絲羞愧感。
就班裡同學的經濟情況,李勃曾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
全班44名同學,有7名城市裡的同學。他們家裡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後盾,不僅衣食無憂,還有充足的零花錢。學校的小賣部和夜餐部,根本滿足不了消費需求。一有機會,他們就往市裡跑,回來以後議論的是,哪個百貨樓裡服裝漂亮,哪個飯店的菜味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