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神情慌亂(第3/4 頁)
我忽視你的敬畏才叫犯忌。”
繼而,他的臉色變得輕鬆:“罷了,我們不說這些。
你說是為我準備的禮物,莫非也送給蒙恬一樣?”
“正是。”
“那朕拭目以待你的誠意。”
在風聞言事殿逗留了一會,始皇帝的心情已然好了許多。
在這裡與秦銘交談無需謹小慎微、瞻前顧後,暢所欲言即可,哪怕思路跳躍、前後不搭,也不用顧慮。
他甚至暗自疑惑,若秦銘真是自己的子嗣,也許他會毫不猶豫地把帝位傳承給他。
因為比起胡亥、扶蘇、公子高那些人,秦銘更得他的心意。
始皇帝越看秦銘,越發喜愛與讚賞。
“雖然秦銘是來自二千多年後的大秦子孫……”
最後,他收斂了笑意,恢復莊重神情,向秦銘提出正式話題:“咱們回到正題,我此行確實是為了詢問國家政事——東郡水患的事宜!”
這個問題令始皇帝非常矛盾,既不想秦銘干涉,但同時也期待他的見解能提供有效對策,解決眼下棘手的難題。
如秦銘所說,歷史是一面明鏡,知曉過去的經驗有助於少走彎路,快速制定策略。
或許,透過審視歷代對抗黃河洪水的方法,也可找到應對方案。
因為長達兩千多年的歲月,定會留下不少有效的洪水防禦措施。
權衡利弊後,他仍決定詢問秦銘意見,而非讓他直接參與廟堂政務。
秦銘沉思片刻,問及始皇帝對於救援工作的具體計劃。
始皇帝便詳述了那個夜晚大家商議的所有措施。
聽完,秦銘微微點頭,誠懇地道:“陛下,您制定的救濟措施相當周全,幾乎沒有疏漏之處,我已經找不到更好的建議幫助您。”
“關於東郡洪水的問題,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這可能意味著兩個情況:一是此災害已經妥善解決,沒有值得歷史銘記之處;二是儘管有記錄在案,但在長久的時間流逝中,相關的記載已經湮滅。
畢竟是歷經二千多年的漫長曆史,許多史冊是間隔了幾百年的學者編纂整理,有些細節可能難以追溯。”
聽著這些,始皇帝也不由多了幾分無奈。
確實,就像秦銘所說的,朝臣們已經從各個方面做好了安排,東郡洪災雖猛烈,但全國調運糧食物資以及東郡儲存的糧食,足以應付危機,緩解糧食短缺,前提是次年的災害不要再發生,那麼應響才能降至最低限度。
但他接下來的話語帶上了轉折:“然而——”
秦銘突然開口道:“儘管這次水患我無能為力助您,但我這裡有其他耕作法,能夠提升稻米產量。”
“只要產量得以提高,以後無論何時再來洪水,糧食供應也不會成問題。”
始皇帝震驚之餘,追問:“耕作手法?!解決糧食困難?!”
秦銘點頭確認,“皇上知否一畝地能收得幾何糧食?”
始皇不好意思地搖頭。
接著秦銘道:“沒關係,我可以向您保證,如果採用我傳授的方式,所有稻米產量都將翻倍,甚至能達到兩倍或三倍!”
“翻倍?!”
始皇聽得目瞪口呆。
秦銘又加重了語氣:“甚至是翻四倍,甚至是五倍!”
“快講詳情,切記此事緊迫!”
始皇迫不及待地催促。
“臣懇請您專心聽我說明,能記住其中的道理嗎?”
見帝皇心急如焚,秦銘提醒。
始皇帝臉上再次掠過難堪神色,隨後喚來近衛,“傳旨給倉監令陳息河,限時半個時辰趕到此處。
若做不到,滿門抄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