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部分(第4/5 頁)
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九鼎在手,就意味著天下共主,是順應天命。
所以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但是春秋時期,隨著東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
特別是春秋五霸之中的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厲行改革,國富兵強,兵鋒直逼東周王都,並且明目張膽的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由此也可以知道楚莊王打算取代周王室,成為天下共主的野心。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後人奪取江山,一般會稱為問鼎天下。
不過楚莊王的願望沒有實現,周王室勉強保持九鼎,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史料之中又有秦齊索鼎的記載。不過由於兩國相互制衡,卻也沒有成功。
再之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就成為歷史謎團了。
有人說,在秦吞六國的過程中,呂不韋滅周,也順手把九鼎帶回咸陽了。但是也有人說,在秦滅周之前,九鼎已經消失不見。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沒有力量保護九鼎。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原,取周而代之。
這種情況下,周王室看見事不可違,乾脆一狠心,把九鼎擲下江水之中。所以在秦始皇年間,史書上也有秦始皇派人泅水打撈九鼎的記錄。
當然,後世的史學家,也根據當時周王室的財政情況,提出了一個新穎觀點。他們覺得當時周王室的財政已經崩潰,債臺高築,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
不過,這個猜測儘管有些道理,但是卻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不能讓人信服。所以九鼎的下落,大家依然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從夏初到週末,大概兩千年時間,九鼎一直傳承有序,但是在戰國末期卻突然消失不見,一直以來都是讓人感到十分遺憾的事情。但是此時此刻,眼前卻忽然看到了九鼎,也難怪王觀和俞飛白十分震驚,急於知道是真是假。
說話之間,侯老輕笑反問起來:“你們覺得是真是假?”
“我們當然希望是真的。”俞飛白說道,也顧不上欣賞傳國玉璽了,而是匆匆走下臺階,走近一隻大鼎旁邊觀察起來。
王觀也沒有落後,自然也走到另外一隻大鼎旁邊打量。但是才看了片刻,他微微一怔:“這好像不是傳說中的九鼎。”
“有什麼發現?”俞飛白連忙跑了過來。
“你看這裡有銘文……”
此時,王觀輕聲念道:“羲農首出,軒昊膺期……上玄降鑑,方建隆基。”
“這是武則天的曳鼎歌。”與此同時,王觀恍然道:“這不是大禹九鼎,而是唐代武則天鑄的九鼎。”
要知道在九鼎失蹤之後,後世的帝王也曾經重鑄九鼎。其中最為有名的,卻是唐代武則天和宋代徽宗趙佶鑄的九鼎了。
鼎是權力的象徵,武則天是女皇帝,更加重要這方面的事情,鑄造九鼎穩固權力,這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至於宋徽宗,完全是出於好大喜功的心理,才重鑄九鼎。
不僅是這兩人,據說在民國年間,也有人鑄了九鼎獻給蔣公,但是蔣公退守臺灣之後,民國九鼎也隨之下落不明瞭。
不管怎麼說,發現東西居然是唐代的九鼎,王觀和俞飛白有些高興,更多的卻是失望。畢竟仿品不是真品,其中的意義自然是天壤之別,根本沒有辦法相提並論。
“王觀,看東西可不能以偏概全。”
就在這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