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考試自古以來就有(第1/2 頁)
考試自古以來就有
「使君」荀或斟酌了下,還是決定說出來,作揖道:「豫州士族來書信尋問關於各郡的史屬吏的稽考,以及察舉孝廉考核,建言能不能略微寬鬆,畢竟孝和廉並非透過考就能考出來的。」
「說此舉有違漢家以孝治天下丶以禮教立國的根本,玄德公為漢室宗親,應廣開才路恢復納士仁政,用賢任能平定四海。」
劉備聽罷,忍俊不禁道:「備難道不是在採擢薦進,所以對官吏不斷稽考,其實為避免滄海遺珠,更好選拔重用實幹之才。」
「而高舉深藏的賢士,常不在意功名富貴,只求閒居於山水之間,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依我之見倒不如讓賢才們隱逸山林,好好安享晚年。」
「何況此刻採取的考核,不過仿照昔年左公的察舉制度加以修改罷了,陽嘉新制行十數年,卻能夠讓天下不敢妄選,十餘年間稱為得人,如此良政卻在孝順帝崩後戛然而止,實在是可惜。「
劉備不覺感慨良多。
科舉制度的萌芽在東漢孝順帝時期就已經出現,大臣左雄見各地舉薦的孝廉很多都虛有其名,
還有大量權貴子弟佔據名額,他便上表改制要求孝廉舉薦者必須在四十歲以上,具有實際經驗與知識水平。
孝廉還必須要透過考核經典與策論,再進行復考公文的寫作水平,把原來只要求孝和廉方面的道德要求,擴增成儒學丶文吏等諸多科目,進行整體稽考評估。
更讓權貴頭疼,萬一郡守國相所舉的孝廉被朝堂尚書檯給否決,不光舉薦的孝廉要被退回去,
那察舉他的太守與刺史等官員也會被追究責任,更嚴重還會因此受到罷免。
相比下,起碼他劉備還放寬了年齡限制,只要透過考核確認有才幹,再年輕也能夠任用,這樣體貼了,土人怎麼還得寸進尺不滿意?
荀彧聽完使君嘆息解釋,不由有些愜住,隨即嘴角苦笑。
而劉備笑了笑,沒有再提想放寬的意思。
其實只要士大夫不搞事,按時交補賦稅,想怎麼隱居都無所謂。
也猜到是哪幾家士族書信給荀或想來打探口風,仗恃些許名聲就想躍居高位,只能說想的太好了。
他並非受儒家薰陶已久的宗室,士族想用儒禮來束縛,簡直是做夢。
這些士人都什麼時候,還分不清時代變了,需要用不同方式來適應,還想用數十年前那套來肘,真以為他度田與均田沒有作用嗎?
先前漢室的權利從朝堂滑落到地方豪強身上,只要稍微拉緊就會有豪強裹挾百姓造反。
但他現在漸漸把黔首百姓分割出來,以軍功分賞的軍吏卒創造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和經濟基礎,戰兵與輔卒都分發耕田,戰兵免除役,輔卒所有賦稅減半。
使得多少百姓願意追隨使君魔下從徵立功者不知多少,擇其優良者選拔入伍。
兵卒輪流徵發與劉備一起浴血奮戰,被甲持兵馳騁疆場,成為劉氏最有力的擁護者。
再算上這些人的子嗣會被擇取選拔進武堂與農官學,加上不斷的立功與各種官爵賞賜,日後的將校吏卒及其家屬,都成為了依附劉備的軍功受益階層,當天下統一時,這些底層出身的兵卒隨軍府分佈在各州,可以用來遏制越來越龐大的天下士族。
而且這些人與劉備的親密關係,將會更有進取之心。
如同漢初時,高祖皇帝以五百畝田宅分賞滅秦滅楚計程車卒,這也是為什麼功臣誅呂氏時,周勃用一句:擁呂氏者右,擁劉氏者左,就能順利接掌北軍直接平叛。
韓信能夠被高祖輕易進軍中奪權,或許也有這原因在內,所有立功計程車卒皆是高祖皇帝按照漢軍軍法因功獎賞,對於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