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我倒是很清閒,拿著個茶壺到處轉悠,但是這幫人忙得連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看著很繁華,其實也很亂。這裡是前線的物資中轉站,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隔段日子上面就要來檢查的,知縣光對付這幫人就夠嗆了。
因為這裡很重要,各國的探報都喬裝混進來,還要防止他們竊取情報,還要抓這些諜報人員,這又是一項很大的工程。這些地方各色的商人都有,他們這些人的管理和之間的貿易也都需要協調。這還只是外部的問題,不包括縣裡的民生,知縣恨不得生出個三頭六臂。
燕國建成之初,桃花源是做珍珠和玉佩生意的大本營。後來齊國入侵,這裡打了一仗齊國獲勝,可奇怪的是一夜之間,這裡堆積如山的玉佩和珍珠全部消失了。原因很簡單,都被人埋到了地下。但是埋在什麼地方是絕對不會有人知道的,齊國佔領這裡的時候曾經掘地三尺,挖出來的珠寶不過是總數量的九牛一毛。
戰亂平息之後,這些寶物後來被燕王他們挖走一大批,但總歸還有漏網之魚。很多人慕名而來來此挖寶,還真有運氣好的人挖到零星寶物的。人多就會有是非,這麼多人衝突肯定不斷,幾方人因為挖寶衝突而爭鬥謾罵的不少,甚至發生械鬥死傷。知縣因為這種官司忙得頭都大了。
隨著幾位桃源籍的老臣從長安退下來之後,這幫人不成氣的子孫就以仗家族的勢力在鄉裡橫行霸道。燕王對這幫和&ldo;中央&rdo;有聯絡的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失手打死人了,強佔民女這種事情只要花錢打發了原告,一般府尹都不追究。
當然也有幾個不吃這一套的,鬧大了要追究責任。捕頭也不敢抓怕遭報復,也不敢不抓怕上邊追查,最後只好辭了。一連因為這種事情走了好幾個捕頭,知縣也沒辦法了,只好把抓人的工作交給了縣尉。我沒想到縣尉會這麼多事,夏陽明這小子算是把我給坑了。
縣官每日升堂要處理的事務總的次序是處理公文、比較錢糧、問理詞訟。刑名、錢穀為知縣最重之事。縣官受理百姓詞訟稱為&ldo;放告&rdo;,受理詞訟的日子稱為&ldo;放告日&rdo;,每隔日一次。一般是逢三、六、九日放告。在農忙時節,為不妨農時,還要止訟幾個月。
如四至七月農忙時,除人命、強盜等大案外,其他案件不予受理。放告之日,縣官升堂後,出&ldo;放告牌&rdo;,原告捧紙依次遞進縣衙。狀紙遞進後,由承發房吏接下掛號。縣官接狀後為慎重起見,往往並不立即審理,而是退堂後一一細覽,第二天再與發落。不準狀的退回,準狀的再傳原告、被告、證人三方細審。
升堂分為早堂(早衙)、中堂(中衙、午堂、午衙)、晚堂(晚衙)。各官對時間的安排,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和各自的性情能力,不盡一致。但&ldo;堂事須有定規,各役人犯方便伺候遵守&rdo;。若初仕者無經驗,&ldo;投文聽審,俱無定時,自朝至暮,紛紛擾擾,(吏役)終朝伺候&rdo;。
早堂一般為卯時至辰時,&ldo;糧裡長等各照都圖,挨次站立兩廊下,次第升堂,作揖聽發放出。內外巡風、灑掃、提牢、管庫等各報無事,自吏房起先將一日行過公文或申或帖或狀,依數逐一稟報點對,各房挨次僉押用印&rdo;。處理完公文之後開始和屬僚一起核實錢糧稅收等等。
中堂為巳時至未時,主要是&ldo;問理詞訟,幹辦公務&rdo;。晚堂為申時至酉時,繼續清理詞訟,審錄獄囚,總結一天公務,然後擊鼓散堂。其餘吏典於各房辦事,非傳喚不得上堂。每晚又派巡風吏一人巡視衙門各處,以防奸盜。
第五十四章 私扣軍糧(一)
更新時間2013-5-12 14:38:45 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