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2/2 頁)
曲》,《龜茲大武》就是婆阤調的《龜茲佛曲》,《觀世音》與《永寧賢者》就是羽調的《觀音佛曲》《永寧佛曲》,《悉家牟尼》就是乞食調的《釋迦牟尼佛曲》。由此看來,佛曲同食曲大概相同,俱為頌揚諸佛菩薩之作;只是食曲的材料,我所知道的比佛曲還少,也就無從定其然否了。
我們對於唐代和唐以前的佛曲,所知道的只有上面所舉三十餘曲同一些宮調,曲文是一字不存了。然則所謂唐代和唐以前的佛曲到底是甚麼東西呢?我如今憑著這些佛曲的名目同宮調勉強下一個定義道:
佛曲者,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一種樂曲,有宮調可以入樂。內容大概都是頌讚諸佛菩薩之作,所以名為佛曲。大約為朝廷樂署之中所有,不甚流行民間。
關於佛曲之系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樂曲,有宮調可以入樂一端,本文第三節《佛曲考原》中尚有詳細的考證,現在不去說他。我們所要知道的就是唐代同唐以前的佛曲與梁武帝所制正樂完全兩事。《隋書&iddot;音樂志》雲:1
(梁武)帝既篤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轉》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通志&iddot;樂略》於此作梁武帝述佛法十曲。武帝所作十曲,屬鼓吹樂,鼓吹樂為漢以來中國舊樂。佛曲乃是外國,尤其是印度音樂傳入中國以後,才逐漸興起的。所以佛曲與梁武帝所制述佛法十曲的正樂,在音樂系統上各各不同。此外佛曲體制大都為頌讚諸佛菩薩之作,而武帝所制述佛法諸曲則敷陳教理,演述佛法,兩者內涵亦異,不可混而為一。至於說佛曲體裁即為彈詞體,那是無根之談,不可為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