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軟舞曲中之《涼州》、《蘇合香》、《團圓旋》、《回波樂》,中國載籍中已不甚可考,從日本書中尚可知其一二(團圓旋亦作團亂旋。關於團亂旋舞圖,參看本篇所附第六圖下)。3《蘇合香》有謂原出天竺,傳至西域,以入中國者4。《春鶯囀》在日本一名《天長寶壽樂》,為大麴,屬壹越調二十五曲之一。序一帖,颯踏(一作中序)二帖,入破四帖,鳥聲二帖,急聲二帖,並各十六拍;始作有遊聲;舞女十人。其所謂帖,或即後來大麴中之疊;遊聲則序中詞也。舞服舞容,日本亦不傳。
軟舞中之《蘭陵王》一名《大面》,或名《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帝弟蘭陵王長恭。段安節雲:5
大面出於北齊。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聲以效其指擊刺之容。俗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第22節:五 西域傳來之畫派與樂舞(6)
段氏又謂戲者衣紫腰金執鞭。《蘭陵王》在日本一名《陵王》,又名《羅陵王》:有囀;有亂序中序各一帖;荒序八帖各一拍;入破四帖,後改為二帖,各十六拍。舞者一人別裝束假面帽子,執金桴。其《蘭陵王》舞服面具,並傳於今。日本高楠順次郎以為此曲系詠娑竭羅龍王(sagara roi des dragons)者,1伯希和疑其無據。2今按日本所傳《蘭陵王》有囀詞雲:3
吾等胡兒,吐氣如雷。我採頂雷,蹈石如泥。右得士力,左得鞭回。日光西沒,東西若月。舞樂打去,錄錄長曲。
自稱胡兒,則其源或亦出於西域歟?(關於蘭陵王舞圖,參看本篇所附第七圖。)
唐代樂府中又有《缽頭》,一名《撥頭》,又名《拔頭》,亦系一種舞樂。張祜有《容兒缽頭》詩4,即詠此也。段安節記《缽頭》由來雲:5
《缽頭》:昔有人父為虎所傷,遂上山尋其父屍。山有八折,故曲八疊。戲者被發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
《通典》作《撥頭》,雲:6
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
《舊唐書&iddot;音樂志》文同。缽頭舞今存於日本,舞者衣胡服,戴面具,披髮,手持短桴。高楠順次郎以為此舞從印度《梨俱吠陀》(rig veda)及《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中pedu王白馬(paidva)奮戰卻毒蛇之故事演出。1高楠氏展轉證合,致力極勤;唯缽頭音之記者不一,是以說者於高楠氏之論多取存疑。中籍明謂出於西域,王國維先生以為當出西域之拔豆國,或者近是2。(關於拔頭舞圖,參看本篇所附第八圖。)
唐代又行一種潑胡乞寒之戲,戲時歌舞之辭名《蘇摩遮》(一作蘇莫遮、蘇莫者)。此風曾及於兩京,《舊唐書&iddot;中宗紀》曾兩紀此事:
神龍元年(公元七○五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門樓觀潑寒胡戲。
景龍三年(公元七○九年)十二月乙酉。令諸司長官向醴泉坊看潑胡王乞寒戲。
按此戲出於西域康國,《舊唐書&iddot;康國傳》雲:
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潑,盛為戲樂。
《新唐書&iddot;康國傳》、《冊府元龜》所紀略同。此種潑胡乞寒之戲,在中宗時,兩京而外,並行於各地。是以神龍二年(公元七○六年)三月幷州清源縣尉呂元泰上書言時政曰:3
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錦繡誇競,害女工也。督(《唐會要》引作徵)斂貧弱,傷政體也。胡服相歡(《唐會要》引作效),非雅樂也。渾脫為號,非美名也。安可以禮義之朝,法胡(《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