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瘧篇第三十六(第3/6 頁)
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大便也變得不那麼順暢,像是腸道也在跟著你一起“扭”呢。眼睛還時不時犯迷糊,手腳更是冰涼涼的,彷彿剛從北極回來。這時候,中醫大師指點迷津:“刺足太陽、少陰!”就是給“委中”和“太溪”這兩位穴位大師來點“針灸刺激”,讓它們聯手給腎大哥做做“扭秧歌后的放鬆操”,恢復腰腿的靈活與溫暖。
再說說胃瘧,這簡直就是吃貨們的噩夢啊!明明肚子餓得咕咕叫,感覺能吃下一頭牛,可真當美食擺在你面前,卻又感覺喉嚨被什麼卡住了,吃兩口就飽得不行,肚子還脹得像個小皮球。這感覺,就像是身體在玩一場“真假飢餓遊戲”。中醫前輩們這時候又發話了:“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咱們換個說法,就是給“足三里”和“公孫”這兩位穴位大師來個“微創小手術”——針灸放血療法,幫胃小姐解決這場“真假飢餓”的混亂,讓她重新找回吃貨的快樂與滿足。
說到這些穴位,其實它們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一個個點,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助手,各有各的性格和特長。比如“三陰交”,就像是家裡的“情感調解員”,專門負責處理那些“冷熱不均”的情感問題;“委中”和“太溪”,則是健身房裡的“私人教練”,專門負責給你的腰部和腿部做“深度拉伸”,恢復活力;“足三里”和“公孫”,則是吃貨們的“私人營養師”,專門負責調節你的飲食平衡,讓你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說起這瘧疾啊,可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想當年,咱們的老祖宗們可是跟它鬥智鬥勇,總結出了一套套神奇的“驅妖大法”。
想象一下,你正悠哉遊哉地享受著陽光,突然,身體就像被夏日午後突如其來的雷陣雨給“熱情”擁抱了——沒錯,瘧疾這傢伙開始發威了,身體熱得跟剛出爐的烤紅薯似的。這時候,咱們的老中醫就會笑眯眯地走過來,說:“別急,看我的!”只見他輕輕一拍你的腳踝上方,那裡有個現代咱們叫做“解溪穴”的地方,古代人稱之為“跗上動脈”。一針下去,彷彿開啟了身體的“自然空調”,嗖嗖的涼風從內而外散發出來,嘿,熱浪瞬間退散,那叫一個“立寒”啊!是不是覺得像變魔術一樣神奇?
再來說說,如果你感覺瘧疾那股子寒意正悄悄逼近,彷彿冬天提前來了,老中醫又會怎麼做呢?他會告訴你:“別怕冷,咱們有暖寶寶!”哦不,是“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以及“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上的幾個關鍵穴位。這些穴位就像是身體裡的暖氣管道,一通按摩或者針灸,暖洋洋的氣流就在體內迴圈起來,寒冷自然就被趕跑啦!想象一下,就像是給你的身體裝上了自動調節溫度的“智慧空調”,是不是既科學又溫馨?
接下來,咱們聊聊脈象。如果你那瘧疾的脈象跳得跟鼓點似的,又滿又大還急,老中醫就會拿出他的“大殺器”——針灸背部的俞穴。這俞穴啊,就像是身體裡的“排水口”,用中等大小的針,沿著脊柱兩側,每個俞穴都來那麼一下,根據你是胖是瘦調整深度,嗖嗖幾針下去,淤血排出,那叫一個暢快淋漓!就像是給身體做了一次深度清潔,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但如果你脈象雖小卻實,還急得跟啥似的,老中醫就會說:“這次咱們換個方式,來個‘小火慢燉’。”他會選擇你小腿內側的“太溪穴”(古時的少陰經穴位)進行艾灸,再在你手指尖的“井穴”上輕輕一點,用針刺放血。這艾灸就像是給身體加了個小火爐,溫暖而持久;而那井穴放血,則像是開啟了身體的小小水龍頭,把不好的東西統統放出去。雙管齊下,效果槓槓的!
不過啊,如果脈象變得緩大而虛,老中醫就會搖搖頭,語重心長地說:“這時候,咱們得溫柔點,用藥膳慢慢調理了。”針灸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得根據身體的實際情況來。就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