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第2/9 頁)
人一直傻笑或者哭鼻子吧?”
岐伯老師微微一笑,彷彿胸有成竹:“陛下莫急,聽我慢慢道來。要是‘神’多了,咱們就得給他洩洩火,怎麼找火源呢?看那些細小的血管網路,就像是城市裡的毛細血管,咱們輕輕一針,放點兒血出來,但別扎太深了,免得傷了大動脈,那可就得不償失了。這麼一放血,嘿,人就跟被夏日涼風拂過一樣,神清氣爽了。”
“那要是‘神’不足呢?”黃帝追問道。
“這就更簡單了,咱們得找那些看起來虛弱的血管網路,就像是給快枯萎的花澆水一樣,輕輕按一按,找對地方了,再輕輕一針,不過這次不是放血,而是疏通。就像是給高速公路清理擁堵,讓氣血順暢流動起來,這樣,‘神’自然就足了,人也就精神煥發了。”岐伯老師解釋道。
黃帝好奇地問:“老岐啊,你說這治病啊,有時候病症輕得跟羽毛似的,該怎麼下針按摩呢?”岐伯老師微微一笑,那笑容裡藏著千年的智慧:“皇上您聽好了,對付這種微妙的小病,按摩得溫柔持久,就像給貓咪順毛一樣,別鬆手;下針呢,得輕柔,別跟扔飛鏢似的,‘嗖’一下就進去了,得讓那股子不聽話的氣啊,慢慢悠悠地挪到它該去的地方,這樣一來,人的神氣自然就能恢復如初,精神頭兒倍兒棒!”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嘿,這招兒妙!”
接著,黃帝又拋來個問題:“那氣多了少了,人會有啥反應呢?”岐伯老師不緊不慢地解釋道:“氣多了啊,人就容易喘啊咳的,好像爬山不帶氧氣罐似的,上氣不接下氣;氣少了呢,呼吸雖然順暢,但總感覺少了幾分力氣,像是沒吃飽飯的懶貓。不過啊,只要這血氣還沒亂成一鍋粥,五臟六腑還能安安穩穩地待著,頂多就是面板有點小恙,咱們可以叫它‘白氣微洩’,就像是偶爾冒出的幾個青春痘,不影響大局。”
黃帝一聽,來了興致:“那治療這種氣多氣少,咱們怎麼補怎麼瀉呢?”岐伯老師這回更詳細了:“氣多了,咱們就給它找個出口,沿著經絡的隧道,輕輕地引導它往外走,但得注意啊,別傷著正經八百的經絡,也別動不動就放血,更別一股腦兒地把好氣也給洩了;氣少了呢,就反過來,給經絡隧道加點油,讓它動力滿滿,但記住,彆強行把氣往外拽,得讓它自然生長。”
說到這兒,咱們不妨來個現代版的幽默解讀吧!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個程式設計師,加班太多,氣就“有餘”了,這時候就得去按摩店,讓技師給你來個全身“bug修復”按摩,輕柔得讓你懷疑人生,再配合點中醫針灸,就像是給電腦清理快取,讓“氣”順暢流動,不再卡頓。而如果你是個宅家達人,天天葛優躺,氣就“不足”了,這時候就得去健身房,找個私人教練,帶你做幾個“經絡啟用”運動,再配合點滋補食療,比如枸杞紅棗燉雞湯,就像是給身體充電,讓你重新找回活力四射的自己!
至於穴位嘛,雖然現在咱們不能一一對應古時的名稱,但你可以想象成身體的秘密開關。比如“氣海穴”,就像是身體裡的能量倉庫,氣多了就輕輕按一按,讓它分流出去;氣少了就多揉揉,給它充充電。還有“足三里”,這可是個養生大穴,無論氣多氣少,都可以來一頓“足三里大餐”,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說到脈象,那可真是玄妙無窮,就像是身體的天氣預報員。氣有餘時,脈象可能就像夏日午後的暴雨前奏,急促而有力;氣不足時,則像是冬日清晨的薄霧,輕柔卻略顯無力。咱們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切脈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環,透過細細感受那跳動的脈搏,就能洞察身體的秘密,比現代的體檢報告還要直觀幾分呢!
黃帝發問了:“哎,岐伯啊,你說那針灸裡頭,遇到些微妙的情況,該怎麼下針呢?”
岐伯捋了捋鬍子,笑眯眯地說:“黃帝大人,這您可問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