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第1/2 頁)
因此武漢地區的居民,經常可以看到中日空軍在上空決戰的鏡頭,全球的新聞媒體,也為中國空軍以寡擊眾的表現而喝彩。
蘇聯援華的&ldo;正義之劍&ldo;飛行志願軍,在中國的領空上,總共也有近百人的犧牲,這算是蘇聯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最大的貢獻。
另外蘇聯也先後賣給中國價值兩億五千萬美元的軍事裝備,可以說是蘇聯利用中國軍民的生命,拖住日軍的&ldo;回報&ldo;。
至於蘇聯原本有意出兵與日軍作戰的口頭成諾,在立法院長孫科兩次親訪莫斯科之後,仍然是毫無下文。
史達林是何等的精明,他要的是中國拖住日本,而不是要支援中國以擊敗日本。
史達林要日本戰力弱化到無法與蘇聯一戰,他更要利用中國因戰爭而殘破不堪的時機,繼續地侵略中國。
不過居於優勢的日軍,終於步步進逼到武漢決戰的外圍陣地,原本陳誠在武漢四周,投入相當的兵力,一直在趕工,準備建築相當複雜的防禦工事,若是有足夠的兵力與戰力投入,應該可以進行一場激烈的都市保衛戰。
但是由於華軍已在武漢外圍的戰鬥被過度地消耗,因此沒有有效的力量防衛武漢(否則又要重演以急需整補的殘兵防衛南京的故事)。
蔣介石這次並不堅持要力守武漢。
加上日軍在幾天前,在廣東登陸,切斷了中國主要的戰略物資進口基地,武漢無法繼續成為戰略物資進口的轉運中心,戰略地位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由於在北路的日軍,在十月十二日順利的進佔信陽,而守軍胡宗南部潰敗,向西退向南陽,而沒有向南的武漢方向退守,造成武漢北方的防線出現兵力的空虛,這時日本第二軍既然切斷了平漢鐵路,日軍若是迅速地向南旋轉,可以沿著平漢鐵路南下發動攻擊,對武漢華軍的北方防線,形成了明顯的側後威脅。
這時,在武漢坐鎮指揮的蔣介石,也感到武漢面臨日軍攻佔與包圍的危機,在陳誠等人的極力建議之下,蔣介石同意,在華軍兵力已經面臨耗竭的狀況下,不宜在武漢本身進行決戰,以避免防守武漢的華軍遭到日軍的圍殲攻擊。
而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對於日本第二軍已經攻到武漢北方的訊息,簡直比李宗仁還要震。
,因為岡村寧次一直將主力放在圍殲長江南岸的華軍,而與華軍發生激烈的纏鬥,死傷慘重,所有進軍武漢的攻勢受阻,現在在眼見北路的第二軍,已經攻佔信陽,可以快速沿著鐵路南下漢口,很可能會比第十一軍先攻佔武漢。
此時,岡村寧次為了自己能夠贏得首先攻佔武漢的歷史威名,就顧不得從南方包抄武漢的作戰計劃了,他立刻調整第十一軍的作戰方針,不再以主力對武漢南部進行迂迴攻擊,以截斷中國軍隊退卻的路線,而直接由長江北岸直撲武漢。
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田俊六,也希望是由自己的嫡系部隊攻佔武漢,因此岡村命令在長江北岸的日軍第六師團,立刻兼程急進、進攻武漢空城。
這次田俊六當然是嚴令第六師團,必須完全遵守軍紀,不能在武漢重演南京的燒殺擄掠。為了要爭功,岡村寧次要自己統帥第十一軍部隊,搶先拿下武漢,而沒有對中國軍隊,進行分進合擊的長距離包圍作戰,結果使得防守武漢周圍陣地的中國軍隊,得以順利地由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撤出。
在十月二十六日,日軍第六師團進入長江北岸的漢口,同日,臺灣旅團攻入長江南岸的武昌,日軍終於攻佔了中國的地緣與戰略心臟武漢三鎮。
但是日軍並未照原計劃形成包圍作戰、切斷華軍的撤退路線,因此中國軍隊主力仍然可以保持完整建制退出武漢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潰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