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夷陵之戰(19)(第1/2 頁)
讀罷祭文,諸葛亮率眾官恭上玉璽。
劉備接受了玉璽,捧於壇上,雖然心中火熱,但他還是做夠了表面文章,又再三推辭道:
“我劉備雖為大漢宗親,但才德還不足以擔此重任,不如擇有才德者受之。”
諸葛熟知劉備的秉性,早就有了說辭,奏道:
“王上征戰四海,功德昭於天下,況在大漢宗派中,沒有人才德和功績可與王上比肩,宜即正位。既已祭告天神,就再沒有謙讓的道理!”
壇下文武各官,皆山呼萬歲,以君臣之禮參拜。
拜舞禮畢,劉備不再推辭,繼位皇帝,改元為章武元年。
隨即下旨,立妃吳氏為皇后,長子劉禪為太子;封次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
封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賞。
同時,大赦天下,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劉備既然已經繼位皇帝,就要承擔中興漢朝的重任,對那些叛逆之賊,也需要出兵征討,給大漢子民一個交代。
現在雖然曹、孫、劉鼎足而三,但劉備是漢朝正統,新皇即位,曹丕篡漢,是為叛逆。
劉備出兵,理應討伐曹丕,讓天下百姓歸心。
諸葛亮、劉巴等人的意思,自然是出兵關中,討伐曹丕。
但因為現在還不具備大一場大戰的經濟實力,諸葛亮建議出兵下辨,威脅西涼,小勝即退,意思一下。
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設想,本來是等實力足夠強,就兵分兩路進攻曹操。
關羽出兵北伐,諸葛亮也是默許的,但只是一個試探性的行動。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個設想,是一廂情願,基本是無法實現的。
江東孫權,雖然在曹操南下的時候與劉備結成聯盟,並不是他真的心懷漢室,他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也有一統天下的野望,是不可能看著劉備集團做大的。
諸葛亮痛定思痛,經過仔細思考,放棄了曾經的設想,準備一心一意攻略關中。
因為諸葛亮認為,孫權得到荊州,未必就是好事。
曹丕篡漢以後,定都洛陽,自然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
而荊州的地理位置,是江東攻略宛洛的最佳地點,因此,孫權就需要承擔曹丕的大部分的攻擊。
而劉備集團因為西川天險,進軍不易,可以在一旁坐山觀虎鬥,伺機進攻關中。
一旦能夠鼎定關中,那就是老祖宗劉邦當年鼎定天下的格局,中興漢室不是夢。
因此,諸葛亮不準備大張旗鼓和曹丕死磕,一心一意積累力量,甚至考慮恢復和江東孫權的關係。
劉備本來是雄心勃勃的,但與諸葛亮、黃權等人討論以後,大家一致認為,曹丕已經穩定局勢,曹魏的實力,仍然是三家中最為強大的,不是劉備現在的實力可以撼動的。
劉備作為一個雄主,可不是一個沒有大局觀的人。
諸葛亮與他私下裡交流,提出仍然需要聯合孫權對付曹丕的建議,他也是認同的。
問題是孫權首先撕毀盟約,現在兩家是敵對的狀態,劉備絕對不能主動提出結盟。
那樣的結盟,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動用武力,把孫權打怕了,先打後拉,才能在聯盟中佔據主導地位。
到底是出兵攻擊曹操,還是出兵攻擊孫權,在劉備集團內部爭論不休,並沒有達成一致,但曹丕、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都在厲兵秣馬,大戰一觸即發。
……
……
在馬賢的勸阻下,馬謖打消了投奔孫權的想法。
馬謖雖然可以不統領荊南的郡兵,但也不能把自己的心腹軍隊交給習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