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第1/2 頁)
&ldo;我在五個方面不如管仲。第一,對待百姓寬容柔和,替他們著想打算,我不如管仲;第二,治理國家而又能使大權統一在君王手裡,我不如管仲;第三,講究信義,能夠受到百姓的真誠擁戴,我不如管仲;第四,制定禮儀制度,讓四方百姓都來效法遵守,我不如管仲;第五,親臨戰場擂鼓進軍,使戰士勇氣倍增,我不如管仲。我和管仲有這麼多的差距,您為什麼要拜我做相國呢?您如果想成就霸業,非重用管仲不可。&rdo;
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重用管仲,終於得以&ldo;霸諸侯,一匡天下&rdo;,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鮑叔牙讓賢也成了千古佳話。
漢文帝初年,陳平做丞相。陳平和周勃都是跟隨漢高祖劉邦一起出生入死的將軍,只是陳平的功勞比周勃的大,所以才由陳平當丞相,可後來周勃率兵誅殺呂后等諸呂,恢復了劉姓的漢室江山,功勞又比陳平大了。陳平想把相位讓給周勃,就稱病不去上朝,漢文帝覺得很奇怪,就前去問訊。陳平說:&ldo;隨高帝徵戰時,周勃功不如我。現周勃誅殺諸呂,保住漢室,我功不如周勃,所以願意把相位讓給周勃。&rdo;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周瑜是一位很年輕的將領,因曹操率軍來犯,東吳孫權才破格提拔,讓他做水陸都督,率軍抵抗曹操。周瑜年紀小、資歷又淺,所以有些老將就不大服氣。特別是程普,屢次給周瑜難堪,但周瑜以國家大局為重,&ldo;折節事之&rdo;,團結了眾將,與劉備聯合,終於擊敗了曹操。
在這些事例中,最著名的當數廉頗與藺相如的&ldo;將相和&rdo;了。
趙國末期,楚國被秦將白起攻下了郢都,被迫遷都,齊國自被燕將樂毅攻敗之後,一直元氣難復。秦國越戰越強,與其餘六國的勢力相比佔有明顯的優勢,除趙國外,其餘五國均不是秦國的對手了。只有趙國,一方面是由於趙武靈王對傳統的做法進行了改革,實行了胡服騎射的政策,極大地增強了國力,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一方面也是由於大將廉頗和國相藺相如的拼力苦戰。若無廉藺合作,恐怕趙國早就不復存在。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專門為他們立《廉頗藺相如列傳》,其評價之高,足見一斑。
廉頗成為大將,是積攻城野戰之功所致,而藺相如成為國相,則是由於完成了兩次重大的外交使命所致。
秦國曾接連不斷地攻打趙國,可總未得逞,特別是大將廉頗,更難擊敗。於是,秦王就想採取其他辦法來挾制趙國。秦國採取的辦法是假意跟趙國交好,再用外交手段把趙國置於被動地位。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得到了楚國的稀世珍寶&ldo;和氏璧&rdo;,就派使者去對趙王說,秦國願意以十五座城池的代價換取趙國的&ldo;和氏璧&rdo;。這使趙國十分為難。
趙國倒不是愛惜這塊玉,而是因為秦國歷來不講信義,趙國怕白白地捱了騙還要被人恥笑,損害了趙國的形象。如果不給秦國這塊玉,又怕給秦國一個把柄,他們會發兵來打,真是進退兩難。正在這時,宦官頭目繆賢推薦說:&ldo;我家有個叫藺相如的門客,智勇雙全,可以讓他想想辦法。&rdo;趙王無計,也只好叫他來問問。趙王問道:&ldo;秦王要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給還是不給?&rdo;藺相如說:&ldo;秦強趙弱,我們不能回絕。&rdo;趙王又問:&ldo;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給我們城池,那時怎麼辦呢?&rdo;藺相如說:&ldo;秦國提出要求,若是不答應,是趙國理虧;若是秦國收了趙國的玉璧,不予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了。比較起來,我看還是後一種辦法好。如果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強充數。如果秦王把城劃給我們,我就把璧留在秦國,如果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