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頂天立地(第1/2 頁)
百嶺千山,萬壑深谷,延綿千里,淇陵河穿梭於大山之間,河水來自於大山的深部,源源不斷地流淌著,河邊半山腰的地毗鄰著十幾座石頭房屋,那就是坡下村,山角下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自東向西綿延,深秋季節,滿山的金黃,橘紅色的柿子在無葉的樹幹上格外的醒目,滾圓的深綠色的核桃掛在樹上,咧開了嘴,露出淺褐色的牙齒,隨秋風微笑;在石頭縫裡倔強生長的酸棗樹,掛著一串串即將幹了的紅彤彤的酸棗,伸出他的臂膀,在秋風中向人們搖曳著它成熟果實,寂靜的山谷裡,時不時傳放羊官的吆喝羊的回聲…
依山而建的坡下村的大門就在這路的盡頭,是四十見方的大石頭砌起來的建築物,高三米多,從南至北有四米長依山而建,東西通透的一個進村門廊,進入大門;坡下村的全貌就展現在眼前,二十幾戶的石頭房錯落著建在北邊的半山腰中了
這裡的建築都是以石頭為材料,房屋比較小,但是院子很大,每戶的圍牆內低外高,圍牆建得非常寬我,村民們時常是坐在圍牆上,吃飯,或者在圍牆上晾曬一些東西,在圍牆外,卻有將近兩米,這樣的建築方式是這裡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一為防水,二為防野獸。,淇陵河由西向東在坡下村的南面穿流而過,在河流靠近坡下村的淺灘上,一米左右不規則的石頭,壘起的一米高的矮壩,小孩子在上面爬著玩耍,山裡的老孃們在上面坐著,永遠做不完的手工活,漢子們三三兩兩坐在上面抽汗煙,秋日的陽光照在他們身上。
在壩的盡頭,有兩個直徑20米的潭池,潭池在深秋裡有微微的霧氣,瀰漫縈繞,這是來自地下的天然溫泉,在溫泉的旁邊有兩個懸空的木屋,木屋沒有門,一粉紅藍相間的農家自織的棉布門簾在風中飛舞,在坡下村“洗洗!”是村民們最常說的兩個字,小孩子不會跑,就會扔在潭裡,讓他們“洗洗!”坡下村的孩子們都是先學會游泳,後學會跑的;
坡下村的娘們們會在潭邊溢位來的水裡洗衣服,而且坡下村的村民沒有一個人會在潭內洗衣服,這是多年來傳下來的規矩,沒有人刻意的強調,但是,卻從沒有人違犯過。溫暖的天然泉水是大地對坡下村的饋贈。
西面是一座大山,它將坡下村和鹿花坳隔開。政府也曾對坡下村進行過搬遷安排,計劃在城市附近給他們宅基地和土地,但是靠山吃山習慣裡的山民不願舍山離去,沒有同意搬遷,因為村裡人員少,離市區又太過遙遠,而且坡下村是三省交匯之地,除了山多水多,也沒什麼開發的,遷出計劃擱淺。
年輕人一批批的走出大山,定居大都市;家裡有老人在坡下村居住的,假期有時會不遠千里回來呼吸一下山裡的新鮮空氣。
舉家在外定居的,坡下村逐漸成了他們童年時的記憶,大都市夜晚裡的夢。
坡下村繁榮時,有20幾戶人家,現如今只剩下六戶人家,20幾口人,王默然妻子在送兩個小兒子去坡上村上學時被狗抓傷,後因狂犬病去世,王默然和戰友一同回家辦喪事,看著坡下村非老即小的親人們,決定結束15年的兵旅生涯,千般不捨,萬般不願,也依然脫掉了軍裝。
為了多拿些安家費,沒有讓地方政府安排工作,30多歲的他不願意坐在機關裡,過著早九晚五的喝茶看報的生活,因為那樣的工資是養活不了他的夢想和他的家鄉以及家鄉里的父老鄉親們。
部隊培養了他,給了他一生的本領,剛剛不正,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自我,這是部隊給王默然的樹立的信念,在部隊作為營級幹部的他,同時也是士兵們的外教老師,英文,曰文已經達到了對話自由,切換自由。
以汽車兵招入部隊的他,修車開車是必備的本領,因修車時零配件有外文的標名,部隊組織他們學習英語和日文,這也是新兵們每日練兵的一門科目,每一個從汽車營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