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餉,比綠營多1倍有餘。兵餉名義上是自籌,實際上一靠捐輸,二靠各省督撫支援。與綠營比,湘軍有很多方面不同。綠營歸兵部指揮,實行世兵制,湘軍不歸兵部,聽從曾國藩一人,實行招募制,士兵選擇嚴,質量好,訓練艱苦。綠營吃國家糧,武器由國家提供;湘軍的薪餉自籌,武器先進,刀矛與火器並重,水師裝備洋炮。綠營腐朽,沒有戰鬥力;湘軍蠻橫,敢拼。綠營餉薄額多,湘軍餉厚額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較:魏源《聖武志》卷十一:“綠營兵餉之制,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米五斗。各省鎮標,馬兵月餉銀二兩,步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皆月支米三鬥。”湘軍勇丁4。2兩。淮軍是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於同治元年初在安慶組建的軍閥武裝。李鴻章招募35oo人,曾國藩撥給3ooo人,共65oo多人。同治四年展到六、七萬人。編制模仿湘軍,不同的是淮軍在裝備方面優於湘軍,洋槍洋炮多,並且採用洋操。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徵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鹹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惟一軍隊,充當了正規軍的角色,這是清朝軍事制度上的一大演變。
防軍與練軍
為避免朝廷猜忌,當太平天國鎮壓下去後,曾國藩裁撤25ooo人,留萬人守南京,15ooo人為皖南北之師。這餘下的湘軍與淮軍都是勇營,他們留下來用於國防,稱防軍。同治初年,各省督撫從綠營中挑選一部分人訓練制兵稱練軍。照勇營辦法訓練,不用刀矛弓箭,換用洋槍洋炮,稱練軍。練軍始於同治二年劉長佑編練直隸。再說早點則在咸豐十一年署步軍統領文祥已經挑選八旗精銳在北京創立神機營,使用洋槍,開始了練軍訓練。同治五年到光緒九年,各省從綠營中也挑選優秀將士開始練軍訓練。防軍和練軍於是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海軍
清朝海軍的建成是洋務運動的一個成果。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朝萌建立海軍的意圖。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臺灣,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軍的計劃,並開始行動。經過1o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軍: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其中粵洋海軍分福建海軍和廣東海軍。北洋海軍駐守大沽、旅順、營口、煙臺,南洋海軍駐守江寧、吳淞、浙江,粵洋海軍負責海口、臺灣、廈門、瓊州、廉州等福建和廣東海面。福建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各種艦船16艘,在中法之戰中損失殆盡;南洋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大小艦船17艘,也遭受重大損失。廣東海軍在中法之戰前有各種艦船25艘,但都比較小。得到比較充分展的是北洋海軍。北洋海軍是海軍的主體,到光緒十四年(1888),全軍4ooo多人,有大小艦船25艘,其中巡洋艦7艘,鐵甲艦2艘,蚊炮船6艘,練船3艘,運船1艘,魚雷艇6艘。光緒十一年(1885)成立的海軍衙門頒佈了《北洋海軍章程》,在旅順、威海衛修了炮臺,還有其他一些配套設施,形成完好的海軍體系。北洋海軍的編制有二:一是船制,二是官制。船制:分右翼、左翼、中軍、後軍4隊。中軍、左翼、右翼各由3艦構成。後軍由炮艦、魚雷艦和練習艦各3艘以及運輸船1艘構成。官制:李鴻章為總節制,下面提督1人,總兵2人,副將5人,參將4人,遊擊9人,都司27人,守備6o人,千總65人,把總99人,除李鴻章以外一共272名官員。
新軍
新軍是甲午戰爭後清朝採用新式裝備,運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練兵方法和軍制建立起來的近代化6軍。新軍的開頭是光緒二十年(1894)冬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德國的6軍建制、戰術,使用洋槍洋炮訓練“定武軍”,共1o營,步隊3ooo人,炮隊1ooo人,馬隊25o人,工程隊5oo人,共475o人。光緒二十一年(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