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第2/2 頁)
所有制形式的單一化不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這一客觀現實,違背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一馬克思主義原則,限制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所以,適當地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適當地降低國營經濟和比重,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經濟為主導的多種所有制形式,使它們在市場中公平競爭,相互依存,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改革的必由之路。
東歐改革失敗的第三個重要教訓是缺乏堅強的共產黨的領導和黨與人民的團結一致。如上面所述,改革是一項複雜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6
的系統工程,它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和對外關係等方面。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為了保證改革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改革必須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凡是倉促上陣、一哄而起的,無不引起經濟和政治的混亂。改革會涉及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切身利益,沒有人民的認同和支援,沒有安定的社會政治局面,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80年波蘭改革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支援。團結工會發動的罷工運動此伏彼起,混亂的政治局面使改革無法進行。
80年代匈牙利改革的失敗則要歸咎於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分裂。以波日高伊為首的&ldo;激進派&rdo;放棄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轉而以私有化和建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奮鬥目標。
第四節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路線,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保持同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密切聯絡要革命就需要革命黨。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就必須有馬列主義的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根據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結合本國具體實際制定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