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論人心和人性(下)(第2/3 頁)
或者不試一下失敗後的東山再起怎麼能夠證明一個人適不適合創業?
人人創業,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選擇,帶來的必將是大浪淘沙後的少數成功者和大量失敗者,而大量的失敗者更會產生大量的主動或被動式的誠信低下,甚至老賴和失信人等。
這其中既有生存的無奈,也有慾望使然,更不乏無數貪婪的野心者如同動物世界中各種食肉動物,它們遊走在道德底線之下,或者法律紅線之上,進一步造成了無數的社會亂象。
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應該要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好地引導和節制個人的諸多不良慾望,而不是放縱。
慾望是罪惡的根源,慾望多了,慾望大了,一旦嚴重超出了社會公德和法治約束就會出問題。
很多人的心理時刻澎湃著發財、發大財、發橫財的心思和願望,如果少數人是這樣問題不大,如果多數人是這樣,就必定會出現系統性問題。
人生的一切希望、意義、價值皆因慾望而起,一切的罪惡和苦難,也由慾望所造。
從宗教倫理的立場來看,一切法可分為善、惡、無記等三類。
佛教的三性即善、惡和無記。
也就是說,人的慾望分善欲、惡欲和無記欲。
佛教認為對自己、他人、現在、未來都有利的行為叫做善;對自己、他人、現在、未來都沒有利益的行為叫做惡;世俗界人士則大多習慣認為對我有利的就是善,對我不利的就是惡。
幾乎所有宗教都勸人起善心、動善念、行善事、戒噁心、休惡念、止惡行。
以諸葛亮為代表的道家人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充滿了道家的人生哲理。
儒家對人慾的觀點既不是縱慾,也不是禁慾,而是節慾。
儒家主張以禮義來規範人慾,把人慾規範在合理的限度之內,從而使得人慾在社會與個人之間達到平衡。
儒家對於慾望的節制在物慾方面表現為節儉,在財富佔有方面為適可,在性慾方面則表現為戒淫。
中華文化即儒釋道文化,是具有高度的人類文明程度和強大的傳承性,是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傑出的先輩們凝聚成的人文精粹,不應該被我們這些後輩子孫輕視,甚至漠視、拋棄!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準、價值觀、風俗等。
西方文化主要是指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文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美文化等。
現在的西方文化只有六百年曆史,是以殖民方式傳播世界的,這種文化解決不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問題,只會讓世界更加不平等,只會讓西方享受成果。
西方文明是一個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
西方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研發,並善於創造新工藝和新材料,進而不斷創新出豐富的新產品。
在價值取向上,西方文明極力推崇個人主義,注重以個人為中心,重競爭,好爭鬥。
西方文明在思維方式上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邏輯推理等。
中西方文明是兩個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文明,各有優勢。
在科技方面,在法治精神方面,在思維方式等方面,西方文明有很多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但是,東西方文明在人文價值方面有著巨大差異,甚至許多截然相反之處,所以,我們需要奉行和堅持我們五千年傳承下來的華夏文明,這就好比人體的血型不同,無法相融合,必須要有所選擇,而不能盲目照搬。
中國過去近半個多世紀出現的各種社會亂象,恰恰就在於我們從西方文明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