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3 頁)
朱元璋重修宋六陵
楊璉真珈盜掘宋六陵一事,曾震動朝野,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御札相臣宣國公李善長,遣工部主事谷秉義移北平大都督府及守臣吳勉,索飲器於西僧汝納,叫其以理宗頂骨來獻。次年六月令浙江行省進《宋六陵圖》,於是命啟瘞南歸,藏諸舊陵。護葬者禮部尚書崔亮,紹興知府張士敏勒碑記年月。其餘陵墓,也從天章寺前遷遺骨回攢宮。陵上封以松樹。&ldo;陵前豐碑重立,上刻諸帝陵名&rdo;。至此,南宋皇帝理宗趙昀的顱骨,被劫取在外漂泊了近一個世紀之後,終於又重新回到了原本想暫時存放梓宮的紹興陵園。後來,清人王居瓊感賦《穆陵行》詩,足以發人深思:
六陵草沒迷東北,冬青花落陵上泥。
黑龍斷首作飲器,風雨空山魂夜啼。
當時直恐金棺離,鑿石通泉下深錮。
一聲白雁渡江來,寶氣竟逐奴僧去。
金屋猶思宮女侍,玉衣無復祠官護。
可憐持比月支王,寧飼鳥鳶及狐兔。
百年枯骨卻南返,雨花臺下開幽宮。
流螢夜飛石虎殿,江頭白塔今不見。
人間萬事安可知,杜宇聲中淚如霰。
明清對宋六陵的維護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寢,令各行省臣同詣所在&ldo;審視陵廟並其圖以進&rdo;,浙江行省進宋諸陵。歷經近百年,宋六陵&ldo;唯孝理二陵獻殿三間,繚以周垣,餘僅存封樹。&rdo;九年&ldo;令五百步之內禁人樵,設陵戶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三年一傳制。遣道士齋香帛致祭於孝宗理宗二陵,登極則遣官祭告&rdo;。此時的宋六陵佈局,理宗陵有頂骨碑亭,其右為義士祠。
宋六陵雖規模宏大,&ldo;內外禁山三千七百三十五畝,田三十八畝九分&rdo;,政府也下令派人看守,但&ldo;歲久為居民所侵&rdo;。正統間趙伯泰奏復,弘治元年復帖。縣典史張弘撿勘具冊以覆。其後或以山無守者,雖朝廷屢屢下令嚴禁侵盜,&ldo;無幾時乃割禁山之半佃為民,其半亦令居民守之而入其租,然樵之禁,守衛之夫亦以疏矣。&rdo;
宋六陵的新生
自清代以來,宋六陵園漸漸荒廢。建國以後,宋六陵所在地攢宮茶場在進行機械化改造時,在距地表僅40‐50厘米處發現了屋基平面、區域性排水溝和鋪設整齊的石板小道,並有成堆的條石出土,紹興縣文保部門在現場勘查後,確認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
&ldo;至1970年後,墾為茶園,諸陵地面建築盡圯,僅存蒼松8叢。&rdo;如今,歷經滄桑、屢遭兵火的南宋六陵,由於年代久遠,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不過地面尚存二百餘棵作為封樹的古松,作為皇陵所在的標誌,使整個陵區雖已無地上建築,但仍松柏森森,氣氛肅穆,環境幽靜,保留著皇家陵園的氣派。
相關文字描述
在《癸辛雜識》中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八月和十一月,會稽縣泰寧寺僧侶宗允、宗愷勾結楊總統率眾發掘了寧宗、楊後、理宗、度宗、孟後、徽宗、鄭後、高宗、吳後、孝宗、謝後、光宗等陵墓。同書的另一處又重複記述了此事,時間相同,但內容有所差別。
元人陶宗儀的《輟耕錄》所載南宋皇帝陵墓被盜之事最為詳盡,該書雲:&ldo;歲戊寅,有總江南浮屠者楊璉真珈,怙恩橫肆,勢焰爍人,窮驕極淫,不可具狀,十二月十有二日,帥徒役頓蕭山,發趙氏諸陵寢,至斷殘支體,攫珠襦玉柙,焚其,棄骨草莽間……&rdo;
《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一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