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ldo;永固堂&rdo;,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的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雖然說陵園制度侷限於皇帝的特殊禮儀,不能盡顯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但是它仍然從不同側面反應了當時的人文、地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術發展程序,尤其是建築文化的發展過程。
南北朝陵墓的石雕藝術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在漢代雕刻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由粗簡向精湛發展,超脫出了漢代石雕古樸粗略的技法,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整個墓址的佈局中包括有神道碑和巨大的石獸(天祿、麒麟與辟邪),南朝的麒麟與辟邪的造型,就是漢代同類神話動物形象的發展,不僅體形更龐大,其勇猛的特點也刻劃得更顯著。在北方發現的小型辟邪具有同樣的造型特點。
在南北朝陵墓前的石刻中,石獸和石柱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石獸又稱辟邪有二種,一種軀體較瘦,頭足較長,身上雕刻較多紋飾,只用於帝陵,一般稱麒麟。另一種軀體肥壯,短頸長鬣,略似獅子,身上無多雕飾,只用於王侯墓,一般稱&ldo;辟邪&rdo;。現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長332米,腰圍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為整石雕成,異常壯偉。
石柱又名墓表,下為雕雙螭的柱礎,礎上立柱,雕飾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條凹稜,如古希臘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繞柱身雕繩紋連於平版,作綁捆狀,版上用陰文刻&ldo;某某之神道&rdo;等字;上段雕與下段正相反之圓面凸稜,柱頂承託一個雕有一圈覆蓮之圓盤,盤上雕一與神道入口石獸相同之小型獸。整個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勁,是很優秀的建築石雕。
非常遺憾的是,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沒有能夠完整地儲存下來的例項,只有在洛陽邙山上發現有身高超過3米的石雕文吏殘像,可能是北魏孝莊帝靜陵前石雕群中的遺物。但是在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發現有精美浮雕作品,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馮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門拱券門楣兩側的龕柱上都有浮雕,題材是口銜寶珠的孔雀和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圓熟,造型生動,是罕見的北魏浮雕藝術精品
------------
盜墓最多的節度使:溫韜盜唐朝諸皇陵(1)
------------
作案時間:唐代末、五代初
作案地點:唐十八陵,位於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上
作案人:五代節度使溫韜
作案手段: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
作案後果:唐十九陵(除乾陵外)全部被盜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有史記載
從三國時期的曹丕起,就主張薄葬,這個主張在唐朝也得到當權者的讚賞。唐高祖李淵曾經往華清池溫湯沐浴,途經秦始皇陵,感嘆道:&ldo;古者帝王,竭生靈之力,殫府庫之財,營起山陵,此復何益?&rdo;內史侍郎封倫答道:&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