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生物電池(第1/2 頁)
生物電池技術,在當下是一個十分新奇的技術路徑。
但放在白溪的後世來說,卻不算是特別新鮮的技術名詞。
早在2022年就已經被科學家們廣泛提出,只是一直沒有獲得實質性的突破罷了。
這項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大嚶帝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發現了一個情況:
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於是他以鉑作電極,放進大腸桿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養液裡,第一個細菌電池就這樣在他手中“出生”了。
接著到了1984年。
一種能在外太空使用的微生物電池在海對面誕生,其燃料為活細菌以及宇航員的尿液。
因此一直以來,微生物電池都被視作一種很有前景的未來能源,比如說給汽車提供動力等等。
但截至到白溪重生之前的2025年。
微生物電池依舊是個偏理論的技術,即便是實驗室的最高功率也才066毫瓦/平方厘米。
因為它的難點實在是太多了。
例如微生物燃料電池和普通電池一樣,由生物陽極與化學陰極構成。
由於這兩部分目前都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導致整個電池的功率密度、電流密度,較比較成熟的燃料電池體系差距懸殊。
不用工程菌的話。
一個標準的fc雙室電池——鐵氰化鉀陰極,碳布電極,130l雙室,產生的電勢能有500v都是非常優秀的的結果了。
而一個普通的南孚7號電池則是
15v。
所以這麼低的電壓產業化起來非常困難,頂多用來做汙水處理。
但在汙水處理這塊,厭氧發酵產甲烷的工藝卻已經相當成熟,效率比微生物燃料電池高多了。
所以說句實話。
想要將微生物電池突破到可以作為常規動力的層次,比如汽車電池,發電廠之類的,難度還是相當高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
系統出品,什麼時候讓人失望過?
【生物電池技術】:
【一種特殊的新型電池技術,依靠內部細菌發電,乾燥環境下細菌會處於休眠狀態,加入葡萄糖液後會被喚醒並且進行呼吸作用,過程中釋放電子與質子,電池的硝酸銀陰極就會補捉這些電子產生電流,可用於簡易小型發電,發電功率約為1千瓦時/每平方厘米每次補充葡萄糖液之後可持續發電5個小時】
【環保,無害,功率大,你值得擁有。】
【圖示jpg】
1千瓦時/每平方厘米,也就是每平方厘米的電池,每個小時能發1度電。
得益於之前系統霸霸給她灌輸的基礎課程,白溪對物理還是有所瞭解的。
她快速在心裡換算了一下,然後整個人直接震驚了。
要知道,正常工廠裡的柴油發電機又重又大,也基本就是5千瓦時左右。
這麼一小塊,一小時就能發一度電?
還只用消耗葡萄糖液?
這已經不是吃草拉磨了,這得是空腹擠奶!
以前開車都是說百公里十升油,以後如果把這個電池放上新能源電車,就可以說是百公里兩升葡萄糖!
這其中的價格差異,傻子都能看得出來。
說實話。
這技術要不是出自系統霸霸之前從未失手,她都不敢信。
光這個效率,誰看了不得說一句天方夜譚?
而且這個電池圖樣看起來就十分輕便,功率又強。
別說仿生飛行器了,就連一些因為能源被卡脖子的國f利器,也可以重新提上日程了,大不了把電池做大點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