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攻破港口(第2/2 頁)
也沒有注意到此人的奇怪舉止,招呼著人繼續控制港口內停泊船隻,畢竟義軍水師可是嚴重缺乏船隻。
等到船隻都控制得差不多了,義軍剩餘的部隊也趕來了,他們則是更加深入探索這座龐大的港口。
“快看!”
一名義軍士兵忍不住驚撥出聲。
“好大的一條魚!”
原來港口空地上正躺著一條巨大的魚型生物,或許其他人不認識,易清山卻是感覺甚是眼熟,這不就是一頭鯨魚嗎!
朝鮮人很早以前就掌握了捕鯨的方法,在位於現代韓國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蹟-邦達遺址中的一處石壁上,清晰地記載著當地8000年前關於漁獵的真實情況。
在這幅畫中,大約有314種符號和圖形,其中有166個是能夠被分辨出來的動物,108個是無法識別的主題,剩餘的為漁獵工具,誇張的人體肖像以及人畜的殘肢。
而在這166個動物圖形當中,有20多個是鯨目動物,佔比達15%左右,鯨目是整個壁畫中出現頻率最頻繁的類目。
而且,壁畫中還有很多浮筒,魚叉,漁網、弓箭和繩子。這些壁畫充分說明,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時期,捕鯨活動在朝鮮半島南部就已經是稀鬆平常的操作了。
他們捕鯨的方法很簡單:先用弓將帶有木質或者石質箭頭的箭射入鯨魚體內,然後利用箭尾繫結的繩索,將浮子與鯨魚固定,這樣浮子會將鯨魚死死地拖拽住,減緩其行動能力。待鯨魚精疲力竭之時,用小船將其緩慢拖到岸邊,完成捕撈。
其實近海的鯨群是比較少的,如果要捕殺鯨魚那麼就得遠航到太平洋上,花費無數財力物力才能捕殺到,但收益卻是巨大的。
鯨魚可以被看成鯨肉乾、鯨油燈,鯨骨可以磨粉成農肥,鯨糞也可以做成農肥,鯨皮則可做皮具。
易清山清了清嗓子,解釋道:“這大魚叫做鯨魚,其實它並不是魚,但說起來你們也搞不明白,你們就把它當作魚得了。”
易清山轉而又笑道:“哈哈哈,這大傢伙的肉吃起來還不錯,脂肪含量還不低,不如晚上將其給烤了吃。”
“好!”眾將士紛紛附和。
廚子們卻是叫苦不迭,這鯨魚他們看都沒看到過,更別說做菜了,還要求做的好吃,實在是強人所難啊。
沒辦法,在眾將士們的強烈要求下,只得照著烤魚的樣子,將鯨魚身上的肉塊切下來,架著火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