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水師雛形(第1/2 頁)
那士兵回到營帳後便用自己的性命保證對岸的就是義軍的部隊,絕對不會有任何差錯的。
易清山這才放心,吩咐手下朝著舟船方向大聲呼喊,“迎接李將軍過江!”
待最近的一艘船聽清後,便又向其周圍其他的船隻大喊道:“大將軍有令,迎接李將軍過江!”
“迎接李將軍過江!”
“迎接李將軍過江!”
“迎接李將軍過江!”
江面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喊聲。
很快,由數十艘大小船隻組成的船隊開始撥動兩側船槳,他們按著易清山的命令向西岸緩緩靠近。
而大船則是張開風帆調準角度,也慢慢朝著西岸駛去,而其中一艘大船卻將船開得搖搖擺擺的,甚是滑稽。
臨時充當船長的姚義平此時只感覺十分地懊悔,他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答應當這個船長,沒想到這是上了賊船。
他們大多原先都是滇民,來自西南長江上游的雲南,而云南境內本來就河流眾多,誰平時出門不得趟過幾條河什麼的。
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908條,分屬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
這些河流集水面積遍佈整個雲南省,在雲南較大的江河有金沙江、南盤江、元江、瀾滄江、怒江、獨龍江、大盈江、瑞麗江。
雲南在後世也是水力資源第二大省,紅河等大的河流貫穿全省,水量充沛,再加上雲南地處高原,雨量充沛,所以水量是決定不少的。
而有水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特定的人文習慣,小孩子打小就在水裡長大,並且還沒有被淹死,因此水性定然是不錯的。
《詩經》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的文字記載。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據不同的現實需要,被廣泛地運用在軍事、生產、生活以及娛樂等各個方面。
並且在這種水網密佈的地型下,兵力集結並非易事,加之西南方向崇山峻嶺,物資運輸簡直難如登天,因此不得不考慮用水路運輸。
車馬從成本和時間的考慮上是遠不如行船方便的,因此這種環境下最容易衍生出船伕的職業。
事實上划船並不難,有膀子力氣就能幹。而難的是掌握方向的能力,在水上沒有著力點,只能依靠船槳推動水的力使船身慢慢旋轉,這可是技術活。
總之歸納起來就是:受環境所迫,受生活所迫。
可問題是小船勉強能開,大船他們卻是不會開啊,這可不是簡單的划船和轉向那麼簡單了,還得具備豐富的航行知識。
水手需要最先學到的知識之一就是天氣,因為天氣一直在不停地變化。即使是今天的風向與昨天完全一樣,波浪和風速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一名優秀的船員技術的一個重要的本領是學會識別好天氣或壞天氣的徵兆,經驗豐富的老水手就擅長幹這個。
壞天氣是有徵兆的。例如:雲越來越厚,天越來越黑、風速的突然改變、風向的突然改變、附近和遠處有閃電、遠處有雷聲、狂風陣陣等等。
還有就是朝汐和湧流一樣對航行有影響,尤其是停靠碼頭、泊船和轉向。朝汐是地球和月亮之間因萬有引力引起的海水的垂直運動而形成的。
朝汐每天定期形成,但高潮和低潮的高度差因地勢不同而不同,很多淡水湖就沒有朝汐現象。
湧流和朝汐都受水深的影響。深水將增加湧流和朝汐的速度,淺水則反之。需得透過特定的指示物來判定湧流的方向和速度。
像隨海水飄動的棍子,或是在碼頭或固定浮標旁形成的漩渦,都是很好的指示物。透過觀察海水在沙灘或在木樁上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