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龍城書院(第1/2 頁)
寧古塔易幟,代表著義軍擁有了第一座大城市,也是一座易守難攻的重要軍鎮,可作為抵擋清軍進攻的屏障。
而威虎山則將處於大後方,能夠安心發展而不受侵擾,作為首都這是至關重要的保障,這便是易小龍在東北崛起的第二步棋。
同樣值得稱讚是戰場附贈的戰利品,不僅城內大量的資源都歸了義軍,並且城內還有六萬漢人奴隸,能為義軍帶來大量的兵員補充。
那些八旗俘虜他自然是不敢用的,但是可以安排他們去寧古塔礦場繼續開工幹活,也算是為義軍盡了一份貢獻。
傷員和俘虜正在緊鑼密鼓地清點中,戰利品也有後勤人員負責收集,易小龍總算是閒下來了。
但易小龍忽然想起一件事,馬不蹄停地去到了城中的龍城書院,這書院最開始是流放到寧古塔的吳兆騫所開的。
順治十四年,清廷發生了科舉舞弊案,史稱“丁酉順天鄉試案”。
考官李振鄴、張我樸等人貪財納賄,在考場內互相翻閱試卷,照事先擬好的名單決定取捨。
發榜後,考生不服,到文廟去哭鬧,順治聽聞此事大怒,下旨將納賄考官立斬,抄沒家產,涉嫌考生也都被奪功名,斬首示眾。
吳兆騫本來跟這案子沒啥關係,但卻無辜被牽連,因為考慮到他似乎確實清白,保了一條命,被判流放寧古塔。
好在吳家世代為官,買通了押送的官差,在流放的路上並沒受大罪,還寫了不少詩表達鬱悶的心情。
後來寧古塔突逢戰事,吳兆騫也就被拉去服兵役,不過因為他們家有錢,託人花錢在寧古塔將軍身邊當了個書記員,遠離戰場,一來二去跟將軍還混熟了
將軍覺得好不容易來了個有文化的人,就不讓他在前線捨身犯險了,於是讓吳兆騫來家裡當家庭教師。
這書院便是是巴海資助吳兆騫開設的書院,他讓朋友都住過來陪著自己,生活愜意,時間一長,周圍村的孩子都來他這兒讀書,據說還有中舉的人。
但吳兆騫在去年經納蘭性德與其父納蘭明珠的全力營救下,已經回到了江南。
目前書院是其弟吳兆弿在經營,書院內有百餘名書生在讀。
易小龍前世偶然聽說過吳兆弿之名,心想目前缺少輔佐自己的文人,自己先去拜訪拜訪,沒準還能將他收入麾下。
街道上空無一人,易小龍等人很快便趕到了龍城書院,只見內室沒有任何朗讀聲,只剩得吳兆弿獨自一人坐於書院庭內。
想必是書院也受到了今日戰亂的波及,書生們全都四散而逃了,於是易小龍示意手下在門外等候,自己則緩步走入書院。
易小龍抬眼一看,只見吳兆弿身襲一件長袖長衫,頭戴一頂儒冠,正於庭內悠閒靠坐在庭院石桌,手裡捧著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
再細看,吳兆弿嘴巴微微張動,原來實在呢喃著什麼。突然,他手指一指天空,“妙哉,妙哉!”
好在易小龍視力不錯,好奇之下便定眼一瞧。哦,原來吳兆弿看的正是一本張縉彥所著的《寧古塔遊記》。
沒錯,就是張縉彥,他本是前明兵部尚書,在崇禎帝自縊殉國後,他自認已經無力迴天,便開啟城門放李自成進城,後來又降了清,最後被判流放寧古塔。
不過張縉彥帶著大量圖書和歌姬十人出關,到了寧古塔之後,張縉彥加入吳兆騫建立的詩社,是寧古塔七子之一。
張縉彥觀察過當地的農耕,發現當地農業水平落後,把種地當成了放牧,今年在這種,明年就換個地兒種,這種方式跟中原比差太多了。
張縉彥就教當地人怎麼種地,告訴他們今年這塊地兒種完後,施點肥好好保養一下,明年還能在這接著種。
因為他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