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爺孫辯論(第1/4 頁)
這是從古至今,所有掌權者,最為擔心的問題。
類似這樣的思想,不僅僅是在儒家論語中,在更多方面書籍典故均是如此。
何以朱英要冒這天下之大不為,掀起開啟民智的口子。
其實在朱英看來,所謂的思想禁錮,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用處,唯一得到好處的,並非是皇權,而是群臣,文人,乃至於地主鄉紳。
他們壟斷了知識,如同雅文一樣,官方下來的告示,解釋權卻在他們手裡,反正普通的老百姓也聽不懂。
這是對皇權的阻斷。
朱元璋當然很清楚這裡面的條條道道,所以他的諭旨才會以大白話的形式傳達,讓別人沒有可趁之機。
只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沒考慮過開民智的事情,他現在是皇帝,屬於既得利益者,當然是先維護自己的利益。
然而,民智開了,就真的會造反不斷,社會動盪嗎。
朱英並不這麼認為。。
後世的經驗告訴他,那些最喜歡造反的,恰恰不是讀書人,反而是一些愚夫莽夫。
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明事理的讀書人,反而更為容易維護社會的治安。
在後世某段時間,暴力大行其道的時候,往往就是那些撤學的孩子,最為喜歡衝動,淪為打手一流。
老老實實在學校上課的,有幾個天天出去鬼混,幾乎絕大多數都是在乖乖讀書。
俗話說得好,君子動口不動手,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讀了書,有了知識的人,會更加的去維護皇權,甚至於讀書的人多了起來後,貪官汙吏都能減少很多。
大家都懂律法了,當官的胡作非為,都可以直接上告,而不是被欺瞞。
朱英想到這裡,便是要琢磨如何說服老爺子了,微微沉吟過後,便開口說道: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爺爺是從蒙元末期走到如今的,親手經歷過那段混亂的歲月,孫兒請爺爺回想一下,那些帶頭造反的,一個個都是讀書人嘛。”
“還是說這些讀書人,鬧得最為歡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儒家的學問源自春秋時期,但我神州,自始皇一統後,便在不斷的進步。”
“我大明如今,堪稱最好的時機,沒有世家士大夫這些人指手畫腳,可謂是百待廢興,在一片白紙上作畫,想如何做,就如何做。”
“遠的不說,爺爺看隋唐宋三朝,便是皇帝本人,哪個不是束手束腳,受到諸多掣肘,皇權不下鄉,都成了潛在的慣例。”
“所謂皇室,也就是最大的那個世家罷了。”
朱英苦口婆心的說道,其中的目的,就是想讓老爺子認可自己的思想。
改革為何如此艱難,最為重要的便是傳統思想的改變,走不同的道理,但是這天下間,無論是文人的思想,還是帝王的思想。
都是被前人所制約著,後世之所以有那般大的轉變,並非是本身的變革,而是受到了世界的衝擊,不得不變,不得不改。
君不見,單單後世主流思想的改變,那也是多少大學生,先進分子用血和生命換來的。
朱英在這個點和老爺子說這些事情,其實有些急了。
但明初這個時候,尤其是洪武年間,真的就是華夏古今最佳的時機。
從來沒有過,像是明初這般好的時候了。
曾經沒有,往後也不會有。
朱英也曾經想過,等自己登臨皇位的時候,再來改革這些。
自己真的能和老爺子相提並論嗎,朱英的心裡沒有把握,終究他是沒有當過皇帝的,也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怎樣。
但是他心中非常清楚,假若在這一方面,老爺子能夠支援他的想法,那麼整件事情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