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論人心和人性(上)(第2/2 頁)
西方五百多年的殖民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掠奪史和強權輸出史,他們不僅從經濟上,也從政治形態、精神領域,包括宗教輸入等途徑來逼迫其他國家接受他們的思想和主張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是基於這些深層次的原因。
英國曾經殖民的國家有56個、地區2個(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州及周圍)。
英聯邦目前有53個成員國(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目前,有15個國家仍以英國女王為其國家元首,英聯邦涵蓋了世界四分之一的面積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為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們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歷時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重大成果就是嚴重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其中主要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以及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
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宣告解體,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興起了廣泛的民族解放運動,被殖民國家與自治領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殖民體系漸趨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的不平衡。
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在法西斯獨裁統治下,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區域性侵略戰爭,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最終的帝國主義階段,這些都是馬、恩、列、斯、毛等偉人早就看透了其發展本質。
在西方人權和法治兩大思想體系的共同作用下,人類文明的叢林法則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化,甚至可以說是更加殘酷。
中華民國時期正是資本主義革命在中國的短暫嘗試。
在領袖等革命家信仰堅定和矢志不渝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由此跨入了社會主義形態。
中國的資本主義革命之所以會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帝國主義根本就不允許有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中國存在,而是要為他們所操控,並能長期奴役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
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整個社會發展開始全面落伍。
偉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特徵的資本主義革命運動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更大的進步,反而讓國家陷入到了更加動盪的軍閥混戰和割據的亂局。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將災難深重、傷痕累累的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