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黃帝內經有聲全版 > 第18章 (7)四季脈象各異,揭秘中醫脈診的四季法則

第18章 (7)四季脈象各異,揭秘中醫脈診的四季法則(第1/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大唐:開局被當成妖怪怎麼辦?鬼滅之刃之雪之呼吸幽默風趣解讀黃帝內經火影:團藏之孫五歲手搓水龍彈大唐:我,火頭軍薛仁貴,無敵大唐小醫師紅樓:我能創造一個新賈府三國再現:諸葛亮不是後勤部長脫了官衣,你跟我一個山賊講道理?戰場殺神從馬前卒開始我一個庶子,權傾天下很合理吧?我家有個電飯鍋戰國之燕歌一人:融合爛命華,哪都通之癲!海賊:開局獲得黑龍王果實穿越大秦,給秦始皇打暈塞麻袋裡四合院之大清洗爆兵百萬佔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斬神:開局三真同月令當我在火影成為空律

在中醫理論中,脈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診斷手段,透過感知和分析人體脈搏的跳動狀態,可以推斷出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預後等資訊。其中,脈與四時的相適應與不相適應,是中醫脈診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脈與四時的相適應,指的是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的脈象會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呈現出相應的規律。例如,春季屬木,萬物生髮,脈象應呈現弦象,表示氣血開始升發;夏季屬火,陽氣旺盛,脈象應呈現洪象,表示氣血充盛而向外發散。同理,秋季屬金,氣候收斂,脈象應呈現毛象(一說為浮而微);冬季屬水,氣候寒冷,脈象應呈現石象(一說為沉而緊)。

然而,在實際臨床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脈與四時不相適應的情況。比如,春夏季節本應見弦、洪之脈,卻反而出現了沉、澀之脈;秋冬季節本應見毛、石之脈,卻反而出現了浮大之脈。這些與四時相反的脈象,往往提示著人體內部存在某種病理變化或疾病狀態。

此外,中醫還認為,風熱為陽邪,其性質輕揚、開洩,侵襲人體後應導致脈象浮大。但如果在風熱病邪侵襲的情況下,脈象反而沉靜,這也屬於反四時的脈象。同樣,洩利脫血等病證導致津血受傷時,脈象應呈現虛細之象,但如果脈象反而實大,也屬於反四時的脈象。

脈證相符是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如果脈象與病證表現相一致,通常表示病情較輕,預後較好;而如果脈象與病證表現相反,即出現“反四時”的脈象,則往往提示病情較重,治療難度較大,預後也相對較差。

“脈與四時有相適應”這一觀點,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常情況下,人的脈象會隨著四季的更迭而有所變化,比如春夏時節,陽氣升發,萬物生長,人的脈象也應呈現出弦(如琴絃般緊繃有力,代表陽氣初生)和洪(脈象寬大有力,象徵氣血旺盛)的特點;而到了秋冬,陰氣漸盛,萬物收斂,脈象則相應地表現為毛(脈象輕柔而浮,如觸皮毛,代表陽氣外散)和石(脈象沉實而硬,象徵陰氣內藏)的特質。

然而,當人體出現病理變化時,脈象可能會與四時的正常規律相悖,這就是所謂的“反四時”。比如,在春夏本應見弦洪之脈,卻反而出現沉澀(脈象沉而澀滯,常提示氣血執行不暢),或者在秋冬季節本應見毛石之脈,卻反見浮大(脈象浮而寬大,有時可能意味著陽氣外浮或陰虛陽亢),這些都是與四時之氣不相適應的脈象,往往預示著病情的複雜性和治療的難度。

風熱為陽邪,脈應浮大而反沉靜,這可能是因為風熱邪氣雖盛,但正氣已虛,無力與之抗爭,導致脈象呈現出一種“虛陽外浮”而內實則虛的假象;洩利脫血後,津血受損,脈應虛細以反映體內陰液的不足,但若反見實大之脈,則可能是虛中夾實,或是病情危急,正氣欲脫而邪氣仍盛的表現。

當病邪深伏於內,而脈象卻顯得虛弱無力時,這往往意味著患者的正氣已經衰弱,難以有效地驅邪外出。正氣是人體抵抗病邪、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根本力量,一旦正氣衰敗,病邪便容易肆虐,導致病情纏綿難愈。這種情況下,治療時需要特別注重扶正祛邪,透過調養氣血、增強正氣來抵禦病邪的侵襲。

相反,如果病邪侵襲於外,而脈象卻表現出強勁堅實的特點,這則可能意味著邪氣熾盛,正氣雖然尚未完全潰敗,但已經難以與病邪形成有效的抗衡。這種情況下,病邪往往來勢洶洶,正氣難以抵擋,因此病情也往往較為嚴重。治療時,需要採取更為猛烈的驅邪措施,同時兼顧保護正氣,以免驅邪傷正,加重病情。

在中醫理論中,確實有著“人依靠水谷的營養而生存,斷絕水谷則死亡;胃氣化生於水谷,脈無胃氣亦死”的論斷。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

我們來說說

目錄
4歲小奶團,天道寵兒的馬甲掉了港島:開局賣掉公司,半年賺百億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全民:神級戰曲師,國家帶我練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