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2/2 頁)
論辯,因為構思太複雜,此刻有些記不起來,暫時原諒我,因為生病的緣故。
我咬你的臂膊(這是鍾協良的野蠻習慣之一,表示永遠要好的意思,當然也是很classic(10),很poetic(11)的)。
關於半生不熟的思想問題,我的論辯如下:
我知道你不單戀愛缺少經驗,就是吃東西也缺少經驗,否則不會說出半生不熟的東西人家最愛吃的話來,至少一般人和你並無同嗜。固然煮雞要煮得嫩,但煮得嫩不就是半生不熟,最好是恰到火候,熟而不過於熟,過於熟便會老,會枯,會焦。所謂過猶不及,過即是太老,不及即是半生不熟。同樣所謂思想上的調和、折衷、妥協等等,固然革命的青年們是絕對應該唾棄的,但在處世上仍然有很大的用處。調和、折衷、妥協的人都可以說是你所謂的聰明人,然而你要明白,調和、折衷、妥協並不就是半生不熟,前者完全是政策關係,或陽左此而陰就彼,或陰左此而陽就彼,運用得十分圓滑,便能兩面討好。
然而半生不熟是思想的本身問題,在個人方面會使自己彷徨無出路,在應付環境一方面恰恰是兩面皆不討好。後者可以胡適之為例子,前者可以阮玲玉為例子。胡適之在以前是新思想的領袖人物,為舊人所痛恨,為新人所擁戴,總算討好了一面;而今呢,老頭子憎惡他仍舊,青年們罵他落伍,便是因為思想上不能與時俱進,成為半生不熟的緣故。阮玲玉的死,是死在社會的半生不熟和自己個人的半生不熟兩重迫害之下。
何以謂這社會是半生不熟的?可以從活的時候逼她死,死了之後再奉她為聖母一樣的事實見之。要是在完全守舊的社會裡,這樣一個優伶下賤,又不能從一而終,沒有個人敢會公然說她好話的;在更新的時代裡,那麼,第一,她不會自殺;第二,即使自殺了,社會對她的死也只有冷靜的批判,而不是發瘋的狂熱。這種畸形的現象,當然是半生不熟的社會裡才會有,然而要適應這種半生不熟的社會,卻應當用調和,折衷、妥協的手段,要是再以自己的半生不熟碰上去,鮮有不危哉殆矣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