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5 頁)
其中可能已經涉及某種犯罪事件。因此,對這份檔案的真正來歷……”
“你在e…mail中提到,這份檔案就儲存在卿怡的電腦裡。儲存的時間,距離她的死亡時間非常接近。而且,在她死亡之前,還曾經在網路上與人傳過簡訊。”
“我明白。所以你認為,這是你女友在上網與人傳訊的過程中,對方傳給她的。”
“沒錯,目的就是為了恐嚇。”
“許小姐的交友關係,你知道多少?”
“她在網路上是個小說家,所以認識不少文友,當然,也會有許多讀者跟她通訊。”李英齊慎重地用字遣詞,“他們經常舉辦一些小說創作的討論聚會,大多是喝杯下午茶,這樣的活動,我也參加過幾次。”
“你認為這群寫作的朋友中,有人試圖恐嚇許小姐?”
“比較親密的文友,我當然認識。不過,假使某人別有所圖,偽裝成她的讀者接近她,那就防不勝防了。在網路的世界裡,人總會假設別人都是友善的。”
“你的意思是說,她的網友很多,可能存在著你不知道的惡意者?”
“網路上可以匿名,也許這個人有雙重人格。我認為,兇手一定與卿怡有某種程度的交情,他才能夠找到下手的機會。”
“許小姐在網路上,曾經跟人結怨嗎?”
“這……”
“抱歉,我恐怕問得太直接。就我所知,網路上似乎很容易發生爭執。在虛擬的場合,人的脾氣會變得比較火爆。我本身處理過一個案子,即是在網路上一言不合,最後兩方各自請出大批人馬,在深夜進行械鬥的。”
“我不否認有這種可能……對小說家來說,有些時候,創作理念是很主觀的事。”
“所以你應當也同意──假設許小姐確實是被那個最後與她網上傳訊的神秘客所殺,兇手所傳來的女子自殺檔案,或許有可能和某件網路上的恩怨有關了?”
“我可以同意。”
“好,我希望能請你提供一份名單。這份名單必須包含許小姐親近的文友、讀者,警方會先從這些關係人開始過濾。”
“我已經過濾過了。”
“是嗎?”呂益強饒有興味地問。
“其中大部分的文友住在北部,他們聽到卿怡死了,心裡也很難過,十分願意配合偵查。網路文學似乎是有分派別的,不同立場的人當然會在討論區吵吵鬧鬧,但這也不止一、兩次了,突然為此動了殺機,我覺得很不自然。總之,查到最後,我找不到他們任何一人涉嫌的可能。”
“聽起來,你相當篤定。”
“因為,相約吃火鍋的那天,是我第一次拿到年終獎金,我們要一起慶祝。卿怡剛好有一個網路文友的聚餐,所以她推掉了。那些文友還打手機給她,她所熟識的那些人全在一起,都是大學生,徹夜在ktv唱歌,沒有人離席。”
“李先生,從你的話裡,我感覺有個矛盾。”呂益強提出質疑,“一開始你說,許小姐的死亡,應該是與她熟識的人所為。最後卻又說,她熟識的朋友,沒有人有嫌疑。”
“刑警先生,我應該這樣說吧──我跟卿怡是去年開始交往的,認識還不到一年。”李英齊好像早就準備好標準答案般說道,“況且,她上臺北來唸書,也是這兩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我和小鏡對她一無所知。
“或許卿怡在高中時代就已經有上網的習慣了,就像小鏡那樣。卿怡在高雄上網,或許曾經認識某個住在臺北的網友。或許他們最近偶然又聯絡上了……”
“我明白了。麻煩事,確實應該交給警方。”
“如果我一個人可能查到那麼多,我不需要現在來找警察啊。”
“那麼,如果今天那個網友的目的就是許小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