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工業化(第1/2 頁)
建基地?
大規模工業化!?
李牧雲明顯吃了一驚,“會不會太著急了?”
方巖笑了笑,“你知道嗎?在銀河系,凡是進行跨星系移動的遠端艦船,都需要配備高階別聚變反應堆。”
“根據銀河聯盟船務局的資料,聚變反應堆每年的銷量,高達三百萬套,這還不包括軍方或者其他權利機構自己研發生產的,僅僅是商業銷售,就能夠達到如此規模。”
“我的天哪,每年三百萬套聚變反應堆!?”李牧雲吐了吐舌頭說道:“這可真是一筆大生意啊。”
方巖點了點頭,“別忘了,銀河非常巨大,單是從地球到銀河中央,就需要兩點八萬光年,而包括灰暗區在內的整個銀河系,更是直徑高達一百九十萬光年。”
“當然了,灰暗區雖然巨大無比,卻也是荒涼的不毛之地,全銀河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和商業,都集中在銀河內環。”
“考慮到地球到銀河內環之間漫長的距離,以及工業巨頭對市場的壟斷程度,我們的產品即便效能優異,想要在短時間內佔據大量市場份額,也是根本無法完成任務。”
“但沒有關係,我們只要能先在本地市場站穩腳跟,就是相當不錯的開局了。”
李牧雲思考片刻後說道:“老闆,我明白了。”
“量子場聚變反應堆和指南針不同,指南針本質上是一套演算法,可以透過資料傳送的方式,瞬間到達銀河每一個角落。”
“而聚變反應堆是非常複雜的工業實體,原材料需要提前採購,產品也要透過貨船運送到銀河各大星系,並且還要在本地提供售後和技術支援,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提前準備。”
“就是這樣。”方巖從口袋裡拿出電子煙抽了兩口,“目前我們使用的超導線圈是外環行商提供的,但如果大批次生產的話,肯定還是從廠家直接購買更加划算。”
“但生產這種超導線圈的廠家,幾乎全都集中在銀河內環,貨船跑一個單趟都要二十幾天。”
“整合供應鏈和銷售體系這件事,對銀河內環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但對身處邊緣區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生產基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果全面商業化,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
李牧雲走了,帶著方巖給他任務,為即將開始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提前跑馬圈地。
隨著大宇宙時代突然降臨,許多企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如果能從地球當局手中買到閒置廠區自然最好,實在不行就必須自己重新打地基建造,但那樣勢必會浪費很多時間。
考慮到量子場聚變反應堆的製造難度,方巖對此並沒有把握,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找找看吧。
夜幕降臨的時候,方巖回到了位於白色巨蛋的辦公室,坐在辦公桌前,看著電腦螢幕上的生產計劃草案。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製造網路,包含了無數個節點,每個節點都代表著生產流程中的一個環節。
手指在全息螢幕上輕輕揮動,方巖調出一張外採零部件清單,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所有這些必須從銀河內環採購的關鍵部件中,有四項是最最重要,缺一不可的存在。
首先是量子諧振器。
作為聚變反應堆的核心元件,量子諧振器採購自銀河內環泰羅斯星系,被用於維持量子場的穩定。
製造這個元件不僅需要用到頂級合金,更需要極其精密的製造工藝,其誤差甚至不能以奈米計算,必須達到恐怖的皮米才可以。
其次是超導材料zeta,它可以在極高溫和極高壓環境下保持超導性,主要供應商來自內環久負盛名的伽馬集團。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