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宜。”蕭逸臣拒絕了這個問題。
在碰了個釘子之後,那名記者並不打算就此放棄,“那您最近是否有新的創作計劃?”
“當然有,但絕對不會是《老友記》!”對著他這種拐彎抹角的提問方式,蕭逸臣以前就在別的記者身上領教過。~~網~~
不過這件事卻給了他一個提醒,人們對《老友記》的過分關注對蕭逸臣來說或許並不完全是一個好訊息,《老友記》在受到人們熱捧的同時,蕭逸臣其他的作品卻被人們遺忘在了角落中。現在一提起他的名字,人們只會聯想到《老友記》。一部作品如果在一個作者的身上留下太深的印記,這個作者很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這部作品的影子。蕭逸臣當然不希望自己未來的發展被束縛在《老友記》這個小小的範圍之中。
是應該寫一部新的劇本,來分散人們對《老友記》的注意了,蕭逸臣覺得自己有必要先和庫勒談一談。
釋出會結束之後,蕭逸臣就找到了庫勒,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庫勒。
“什麼?你不打算繼續寫《老友記》的評論,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等著看你寫的東西?你不覺得這樣很對不起那些支援熱愛你的人嗎?”庫勒的反應早在蕭逸臣的意料之中。
“每天除了寫那些該死的評論,我什麼事也做不了,這樣的生活我已經厭倦了!而且你覺得就那麼點內容,這樣反反覆覆寫來寫有意思嗎?你口口聲聲說這是為了不辜負那些關心熱愛我的人們,難道非得等到我什麼都寫不出來,看著他們一個個絕望的離開,那樣才是不辜負他們?庫勒,我希望你能夠明白,我們不可能靠《老友記》活一輩子!總有一天它終將會結束,那時候我們還能指望靠寫那些毫無意義的評論來維繫今天的這份榮耀?”
蕭逸臣的話讓庫勒陷入了沉思,他並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只是基於閱歷和時代的侷限性,他無法像蕭逸臣那樣看得那麼長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弄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這麼說你已經有了新的打算?”庫勒問。
“只是理出了一點頭緒,還沒有具體的思路!”蕭逸臣坦言說。
“那我就對外宣稱你正在創作新的劇本,專題評論暫時停止。”庫勒想了想說。
“也不用全部都停掉,一個月我可以寫三篇,前提是不影響我的正常寫作!”蕭逸臣提出了一個較為折中的辦法。
“也只有這樣了!”庫勒點點頭。
蕭逸臣突然停止專題供稿引起了部分媒體的不滿,但隨著《老友記》第二季的開播,公眾的注意力很快都被劇情所吸引,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由此次斷稿造成的負面影響。
但也有幾家不甘心的媒體把主意打到了庫勒的身上,蕭逸臣既然不願意寫,那作為他的經紀人,庫勒本人對《老友記》的評價應該也可以吸引大眾的眼球。得知這個訊息之後,蕭逸臣還是認真考慮了一番,他認為這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另一個思路。反正最後的署名是庫勒,寫得好,可以增加《老友記》的人氣和影響;寫得不好,蕭逸臣也大可將問題全部推到庫勒身上。蕭逸臣求名,庫勒得利,兩人各取所需。
庫勒的個人專題就這樣誕生了,不過他的評論水平,卻是讓人不敢恭維,專題登報之後,就惡評不斷。蕭逸臣本以為這樣的專題刊載不了幾期就會從報紙的版面上消失。但罵聲越多,關注這個專題的人反而越多,漸漸的大家都知道了托馬斯-庫勒的大名,儘管他的評論被各大媒體評為質量最差的專題,但這個專題的公眾關注度卻在不斷的上升,這個結果讓蕭逸臣大跌眼鏡。
不過由專題評論所引發的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