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 啼笑皆非的歷史(第1/2 頁)
“這些都是古文。畢摩經。”老赤日滄桑的手放在玻璃展臺上,似乎在用手撫摸古老的牛骨:“古《傳畢經》。”
“傳畢經是幹嘛用的”
“是畢摩世家作畢,傳畢不可或缺的經典,分兩部份,第一部分是經文,一共二十四篇,兩千八百多行,第二部分是祭祀學,各種口訣,儀軌,大到神陣,小到蛋卜,都有詳盡的記錄。”
“我們是按照口語,文學,技能的水平來決定地位和聲望的,”老赤日說道:“《傳畢經》就可以理解為漢人古時候的四書五經,必須要背完《傳畢經》,才能作畢,不然就算出身世家也不行。”
“每個世家都有自己的《傳畢經》,這牛骨的是依夥世家的傳畢經。”
“這上面還有人名”周至知道帶有個人身份資訊的文物是多麼的重要,這樣的東西往往都可以成為“年代器”,其價值不是一般文物可比。
“不是,我是從內容上看出來的。”老赤日已經把骨簡看完了:“這上面記錄的神枝陣,是他們家的。”
在彝族的傳說裡,古代洪水氾濫前後,天君神策格茲派三個天師畢摩下凡,拯救受苦受難的彝族先民。
三個畢摩各騎一頭黃牛,把經書系在牛角上,可渡海過河時,牛角上的經書不幸被水浸溼了,於是他們把經書陳曬在青崗樹上,不料經書邊角為樹枝所破。
因此在畢摩的觀念裡,現有的彝族宗教經籍僅得原數的一半,因此在作法術誦經時,必先在祭場上插上青樹枝,意思是抵補已失的一半經書。
這個在祭場上插上青樹枝的行為叫“苦徹”,苦在彝語裡有“和神相關,得到保佑”的意思,而徹就是“插”的意思。
漢人將這個詞翻譯成“神枝陣”。
每一家畢摩世家在這些“重器”上都有自己的家族特徵,因此能夠被老赤日辨識出來。
“這是小涼山的世家,離我們大涼山還挺遠,不曉得文章咋到這兒來了。”
大涼山指的就是邛海周圍涼山州為中心的地帶。大涼山的東邊屬於嘉州宜州,那裡也有雷馬屏峨四個彝族縣,被稱作小涼山。
有一個諺語,說是“大涼山山小,小涼山山大”,意思是大涼山的山脈比較舒緩,其中還有一些山間盆地,相反小涼山的山脈反而很陡峭。
但是小涼山其實更靠近漢族聚居區,因此存在漢化的現象,民族習慣,服裝等保留得不如大涼山。
“這字是不是也受了漢人的影響”周至對骨簡的書法和他見過的手寫經文不一樣有點想法了。
“可能吧。”老赤日點頭:“還有這是用針刻的,和筆寫的本來就不一樣。”
“不過這字是真好看……”
“咦肘子,赤日爺爺,你們怎麼還在這裡看這個”
麥小苗再次從門口走了進來,她和吉列阿紫早就逛完了不大的博物館,跑到外面去玩了半天重新跑了進來找人。
“你們幹嘛去了”周至問道。
“我和阿紫喂松鼠去了。外面有松鼠,它們喜歡吃仙貝。”麥小苗滿臉的歡快。
“哎喲,我們該回去了。”周至看了看時間:“博物館算是白來了,在門口就看了這麼久。”
“也不是白來。”老赤日說道:“能夠看到依夥世家早期的東西,值了,趕緊回去吧,這裡下次再來。”
“嗯,肯定有機會的。”周至點頭:“畢摩洞的東西將來肯定有很多會轉移到這裡來,到時候州里少不得要請教您老。”
“把這個大簡拍下來,我回去研究一下。”老赤日說道:“這個明顯是大涼山的了。”
臨走之前兩人還來到了博物館邊上的書店,選購了一些著作,不過老赤日選擇的都是彝文的,周至選擇的都是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