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丨風起微末(第1/2 頁)
“崆峒小麥熟,且遠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送高三十五書記
長安府衙位於城北洛城門附近,門前立有單闕,後面重樓廊院,都是懸山木榫結構,坐北朝南,甚是高大軒敞。同樣是一縣之衙,長安府衙就比其他地方的縣衙還要氣派許多。但是在這天子腳下,且不說那些三公府衙,單是跟司隸校尉、京兆尹等處衙門比起來,還是顯得小家子氣了些。
京兆尹的職位自從司馬防遷任執金吾以來,皇帝遲遲沒有安排個人來接替,起初還有人上書薦舉,等到皇帝有意擱置幾次後,眾人方才明白皇帝的心思。這是看長安令王凌年輕有為,刻意鍛鍊他啊!
年紀輕輕就能能將長安治理的井井有條,還能分出精力來兼管京兆事務,不愧是王允的侄子。
外間因此而產生了許多流言,有說皇帝不忘王允誅董之恩,王凌只是身受廕庇也有的說王凌還能在朝任事,並得以重用,或許太原王氏還有再起之機。
種種揣測,無不暗藏禍心,王凌憂讒畏譏,辦事愈加謹慎小心。雖然皇帝讓他暫理京兆事務,但他為了避嫌,依然選擇在長安令的府衙裡辦公,並且隔幾天就上疏請皇帝儘快任命京兆尹。
王凌處心積慮的想躲避風頭,低調的熬資歷,可還是攔不住麻煩事主動纏身。
前兩天飲馬橋那裡的亭長送來文書,稱該地有一夥啖人賊流竄入境,搶了兩戶人家的老嫗,結果當地典農司馬還未有動作,便被老嫗的家屬,一個遊俠給解決了。
這件件都是匪夷所思,又證據確鑿的事情,而且任何一件事,落在有心人的手裡,都足以掀起大風大浪來。
王凌拿著文牘,皺著眉頭,忽然朝外面喊道:“宜祿!”
早在門下等候多時的長安北部尉秦誼趕忙進來,說:“明府有何賜教?”
秦誼本來是呂布軍中的帳下吏,當初呂布戰敗而逃,他因為捨不得家中嬌妻,故而請命留下,為朝廷傳報敵情。王允當時自身難保,無暇顧及到他,但為了表示親近,還是讓他在自己門下當御屬。
所謂御屬,其實就是錄事之類的小官,跟秦誼以前的工作差不多。直到王允被免遣歸,他的侄子王凌被拜為長安令,苦於沒有個得力的人手幫他維持京城治安,所以王允便將稍懂一些軍略,上陣打過仗的秦誼推薦給了王凌。
在漢代,由於京城人口繁盛,治安難度比一般縣尉承擔的要大,所以分為四部,設四部尉,比如曹『操』就做過雒陽北部尉。
北部尉雖然只是秩二百石、月奉三十斛的小官,但掌管整個長安北城區治安捕盜之事,秦誼仗著曾跟隨呂布四處征戰得來的領兵經驗,帶著手下幾個亭長、里正維持治安,比昔日在軍中還要得心應手、如魚得水。
“這個鮑出是什麼來歷?但憑一己之力,連殺十數名啖人賊,如此武藝,為何我以前沒聽說過?”王凌問道。
秦誼事先打聽過鮑出的履歷,一五一十的說道:“此人乃三輔有名的遊俠,好結交義士,行蹤不定。雖為劍客,平時卻很守王法,對其老母也是極為孝順,若不是這次啖人賊捉了他母親,此人未必會動手殺這麼多人。”
王凌指了指身前桌案上的一堆簡牘:“他們家既然是屯戶,又沒人做過兵卒,為何分到了軍屯裡去了?”
秦誼在一邊小心偷覷,『插』話道:“這個我就不甚清楚了。”
其實他清楚得很,只是這裡面牽涉得太多,他人微言輕,不敢說。
王凌也不願深入討論這個話題,擺了擺手,說道:“他這是孝舉,又是殺的賊人,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說完,王凌又嘆了口氣。
京兆出了這麼個捨身救母的孝子,按以往的成例,完全可以舉薦鮑出為孝廉,這可是給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