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丨夜分乃寐(第1/2 頁)
“人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政之不平,吏之罪也。”————————
依漢制,除了尚書檯需要每夜留人值守以外,承明殿兩旁的廬舍內也要安排侍從大臣每夜輪守,以備傳召。
在這四個人裡,除了黃門侍郎『射』堅因為王斌的關係,得以被皇帝親近以外,其餘三人,皇帝只是粗略的知道他們的履歷而已。比如劉艾,河內人,原是陝令,因為交結董卓得以成為太師府長史,備受親信。由於脫身得早,又參與王允誅董大計,為其傳達情報,立下汗馬功勞,董卓死後,其侄子侍中董璜被殺,王允為了酬功,同時也是為了監視皇帝,特拜劉艾為侍中。
皇帝雖然不喜歡王允在身邊安『插』親信的任命,但出於麻痺王允,讓其自大,多方樹敵的目的,他還是捏著鼻子認了下來。而劉艾低調謙遜的作風,和深厚紮實的學識,很快就博得了皇帝的好感。在皇帝眼中,劉艾在怎麼也是漢室宗親,當初委身事董的時候都不忘本心,敢於刺董,這回雖然投身王允門下,只要找著機會,未嘗不能拉攏一二。
至於兩個尚書郎,尚書郎吳碩,為人狡詐,好投機鑽營。董卓得勢,他就投入董卓門下。王允誅殺董卓後又立即倒向王允,諂媚逢迎。當初蔡邕下獄,尚書檯攝於盛名,無人敢擬詔,唯有吳碩親自擬寫了將蔡邕下獄論罪的詔書,並將此當做了給王允的投名狀。
與之相比,另一個尚書郎就正直多了,潘勖,字元茂,滎陽中牟人,是尚書檯二千石曹下侍郎,參預司法訴訟等事務,聰敏有才,又通曉國朝典章故事,又正是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可謂是年輕有為。
內謁者令李堅在殿外一傳就到,他掌管內外傳旨通報之事,凡是皇帝召見大臣,都由其傳達引見。穆順一人得道,過往相識雞犬升天,各獲官職。李堅比穆順年長二十餘歲,曾是孝靈皇帝的西園鼓吹,擅長《鞞舞》,孝靈皇帝喜歡文藝雅樂,西園鼓吹就是他常在西園遊玩時組建的一支樂隊。
後因遭『亂』,他隨洛陽餘宦遷往長安,由於在穆順危難時對其多有照顧,穆順發達後將其視為親信,向皇帝舉薦為內謁者令。
他從外面小趨著近前來,跪下稽首道:“國家喚奴婢有何吩咐?”
“我見著月『色』還不錯,起了些興致,想找人說說話。你去承明廬和尚書檯傳旨,宣黃門侍郎『射』堅,尚書郎潘勖二人來見。”皇帝看在王允的面子上,覺得不能太冷落吳碩,免得吳碩在懷恨譖言;“尚書檯不能無人值守,尚書郎吳碩值宿中臺,勞苦可嘉,讓太官令孫篤送些膳食過去。”
承明殿在未央宮北,距石渠閣不遠,歷來是著述校對經典的地方。而承明廬是承明殿旁邊的小屋,專供值宿的侍臣居住。黃門侍郎『射』堅還處於睡夢之中,在以往皇帝從未深夜召見過值宿侍臣,所以這讓『射』堅在接到傳旨時有些措手不及。好不容易更衣梳洗,小心不吵醒隔壁房間的侍中劉艾後,跟著李堅來到宣室,見到皇帝正在與尚書郎潘勖相對而坐,不發一言。
『射』堅很不適應此時尷尬的氣氛,他趕緊近前,在離皇帝還有幾步遠的地方跪下稽首:“黃門侍郎臣堅叩見陛下,奉詔來遲,還望陛下恕罪。”
尚書郎潘勖比『射』堅早來一步,所以皇帝與他先說了會話,聊得也不是別的,正是近來引起各方關注的蔡邕案。
正在與潘勖說到關鍵之處的皇帝注意到了『射』堅,他嘴角含笑,神采奕奕。
果如內謁者令李堅所說,皇帝確是失眠睡不著,想找人說話:“承明廬距宣室少說也有段路程,就算乘車也得花費一些功夫,何況我又是深夜宣召,你來的遲些也不打緊。你且起身,近前說話,剛才潘郎與我說起蔡中郎入獄一事,以為其雖有阿附董賊之實,但未犯大罪,不該論死。你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