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教育篇 待擴充(第2/5 頁)
兒知識在證裡面啥的。
根據生理結構基礎,訂學習的東西。
2從記錄觀察的點與方法說
知識性的東西,個人沒調查研究,所以只說我個人看到的點,曾經的記憶與觀察周圍人的情況,記錄一些想法上的東西。
1贏在起跑線,但別輸在路途中。
人生很長,家長總是想著贏在起跑線,然後不少孩子到大學後,再沒力氣長跑下去,彷彿人生只有小初高,贏了這些就全贏了。其實看的例子多了,也應知道,學歷是社會公認的基礎,但物極必反,別因為自己著急,就逼得孩子太狠,我是沒見過這樣逼孩子有用的,反而是負面例子多,要麼被打的,強制要求得失去自我,要麼物極必反,初中後更是反抗。
有時候,家長的情緒控制能力很不足,我直言就是可能因為家長自己覺得自己失敗,不如別人,所以硬逼著孩子努力,看著孩子努力,自己就很安心。這真得改變自己,平和心靜接受日常的生活,一個孩子學習差不多但做人可以,哪怕吃點生活的苦,老了之後孝順,而且家庭氛圍其樂融融,不也是挺好麼。
而且教育重在引導,逼迫基本是反抗。孩子不愛學習可以讓他其體驗生活,我倒是看到去工地搬磚,門口早起掃地有點效果。實施這個做法的時候,別是懲罰性質。有些家長心裡覺得讓孩子吃點苦,讓你知道厲害,心裡這麼想,彆嘴上這麼說,人是越聽這樣的話越是不服氣,反而就是在外面幹活再受苦,也不回這個家了(尤其初中左右的階段)。
家長要說點正面的話,心平氣和的問不學習的話未來如何存活?你要幹什麼去試試,我幫你請假。然後去找就知道了,沒有地方找童工,然後還想體驗,就找個活體驗體驗。或者當志願者去體驗早上掃一條街,正常要求要做到,吃的東西啥的正常,連續幹一陣,然後他對比動腦子造的機器人立馬能掃乾淨。基本實踐一下,也就知道了動腦子比體力勞動輕鬆的多。
而且小時候的孩子有時候真的是家長的鏡子,你什麼樣,你孩子耳濡目染也會變的像是什麼,所以自身要求也得差不多點。當孩子指出你的缺點來反駁你時,別隻會說又犟,反思自己其實都差不多,帶頭改正自身,讓孩子也無話可說。
2人只理解正向概念
我看到的影片是別去想大象,你腦子就會想大象。所以別告訴孩子你別做什麼,而是直接告訴他這事這樣做,會更好。
3獎罰效應
這裡有物質和言語的誇獎,可以自主查閱學習下,把握好度,注重引導,尤其要注意孩子是人,關注心理,獎罰都別那麼厲害,尤其是罰要少點。
我看過一種情況可以罰,例如孩子就要碰那個燙水壺,直接打手,小時候這樣教他,是救他的命,總結的話就是當他的行為危害自己安全時,可以適度,其他則自行判斷,多注重引導,誇讚,教育,要正面的做法遠大於負面。
一般夠用一輩子,對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但總體應該是人多用意志克服自己,實在不成,初期可以獎罰來讓自己勤奮些,最後主要還是靠意識戰勝懶惰,頂多適當依靠一下這個方式。
4讓孩子當老師
我看到的情況還有求助孩子,讓孩子幫你,然後他自己就會去學。因為教人的人必須自己清楚,他就得學的清楚,你問得他答不上來她也就清楚了。
具體的情緒表達,語言表達方式,需要把握好,是家長不懂,於是來問,而不是家長嚴厲的要考考孩子。
5比賽
孩子小時候,比誰做的快,幹得好,很容易引導。我催我外甥女寫口算,一上午寫不了一面,我和她比賽誰算的快算的好,贏的有獎勵,這孩子立馬就寫完了,算的時候我是控速,讓她快贏但贏不了,差太遠她會放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