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機器與人工智慧篇(第1/2 頁)
機器,真是便利的發明啊,它節省了多少人力,無論是醫療裝置還是農用機器,這些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且這些發明的誕生,也標誌著人類對自然的理解與運用,達到一定水平。為了建立更加優秀的機器,需要人們對物理,化學,能量,做工等等方面的瞭解以及組合。
我覺得,如果我們的食物都是主體由機器實施,少部分的人檢測監督管理,那麼無疑是大大減少了人力,提升了生產效率,那麼在糧食方面實現共產主義就指日可待,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是這樣實施得了。只要物質極度豐富,那我們就可以實現某方面的人人都免費,像是空氣和陽光,極度豐富,人人都可以享受無限的。至於其中的過程,首先是得緩慢的演替,這樣能避免很多人的痛苦,像是曾經織布機代替人手工,若是演替過快,會造成太多人失業,造成很多家庭的痛苦,所以要穩妥。
首先我想談談,機器代替得了什麼?
機器能代替的東西太多了,拿手工製品來說,現階段,有不少手工製品因為技術問題好像也是代替不了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會進步,未來總會代替的了。我最近還看了不少,人工智慧作畫,做音樂等等等等。這些AI的作品東西,有不少比大部分人類的作品都好,我想,有些想象力豐富的人可能就開始恐慌了,怕別哪天機器把人類都給代替了。我就直言了,不大可能,除非硬是要全範圍的普及那種具有破壞力的機器,且專門寫消滅人類的程式,但從人工智慧來說,如果這個AI自主學習的真的明白,他就應該知道主方向了。更多的代替更少的,物種多樣性必須保護,那時在機器的眼裡,人類只是需要進步的更有規則,更有能力,所以主觀上不會去清除,那樣很愚蠢。除非人類自己作死,否則大機率不大可能。不過,如果非要寫入情緒程式,那麼必然是正向情緒偏多的,完全和人一樣的機器是真沒必要。
機器可以代替人做手工,可以代替人做音樂,繪畫,但我想,機器,總有代替不了的東西,我的內心很堅定的告訴了我這個答案,那就是人心。像是家裡的老人滿含心意的給孩子縫些東西,做個棉衣,那其間蘊含著的,是一位老人心中美好的願景與祝福,這,是機器永遠也無法代替的。
從邏輯上說就更簡單了,還是主方向,機器並不包含人的血肉,並不豐富且高質量,所以無法代替人,頂多是共存,共同管理構建更高程度的文明。
其實,關於人不會被代替還有一個很美的證明,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我玩過一個遊戲,裡面有這樣一副場景,在一個充滿仿生機器人的社會里,一位路邊的流浪者,放著一塊牌子,彈奏著音樂唱著歌,那個牌子上寫著:“我想給你唱一首歌,帶著靈魂。“
這樣的未來不會到來的,那時不會有流浪者,由於算力的提升,人力的節省,物資產量的豐富,每一個降生的公民,都應該會收到人類能達到的最高水平的醫學治療,和基礎物資,那是的人們需要對抗的就是自己的懶惰和大自然的傷害了,那時的政府也會協助,規定你做什麼樣的貢獻就可以領基礎物資,促進引導人們進步,往靠近主方向的範圍走。
人工智慧有情緒,我覺得應該不難,我有個大體的思路。
例如指令:受所認為的傷害時會生氣,根據受傷層次,設定痛苦表達的各種形式。
或者:設定頓悟情況,就會根據以前聽到的話(程式碼是結合之前學習的文字),現階段遇到的事(現在接受的資訊)先簡單翻譯成通常認為的負面或正面,然後再細分判斷,之後設定實行的行為改變,受痛苦後就會分析反思啥的,然後自行收集資料比對,從而修改未來的行為。(這樣的自主學習功能)
我覺得只要設定好基礎的學習能力,就會好很多,把人類的行為機械化的描述成程式碼,判斷實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