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出發京市春晚錄製(第1/2 頁)
12月1日,出發去京市的日子到了。
初三還沒放假,蘇年雪給顧南梔的班主任打電話請了一週的假。雖然臨近期末考試了,但一向精打細算的蘇女士還是準備趁著這次機會帶女兒在京市玩幾天,畢竟這次去京市的成本不低。
火車載著一行人出發了。車上充斥著泡麵、臭腳丫子、廁所傳來的異味……
這個年代,燕市還沒有通往京市的高鐵,更別提飛機了。當然就算有,蘇年雪也不會選擇花這個錢。
顧南梔回憶起前幾年讀大學時,她都需要坐20小時的火車往返於燕市和滬市。春運買不到票時,顧南梔還坐過火車硬座回家,過道里擠的她只能一動不動的坐在座位上,不能去衛生間也不敢喝水,一夜下來,腿都僵掉了。她可以忍受車上的髒亂環境,但不代表她喜歡在這樣的環境裡呆上20小時。
大學畢業後,滬市到江城的高鐵開通了。滬市到燕市,可以先乘坐高鐵到江城,再從江城轉高鐵回燕市。但那時候她剛畢業,連房租都付不起,又怎麼有錢買高鐵票呢。
蘇年雪也一直奉行節約原則,不會給女兒額外的交通補貼。每當顧南梔提到火車上的髒亂差環境,蘇年雪都會以“我們當年的條件比這差多了,我還有很多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就是高鐵票的費用,你現在生活條件夠好了……”為理由,拒絕她想要買高鐵票回家的請求。
總之,20小時的火車,成為了她前世不太願意回家的原因之一。
顧南梔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有條件也要吃苦。但長期以來的強行磨鍊,不僅鍛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讓她的反抗情緒逐漸增長……後來當她經濟條件好轉後,買的起回家的高鐵票了,她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了。
就在顧南梔覺得自己已經被火車上的氣味醃入味的時候,火車終於抵達京市。
到達京市的第二天,要進行節目錄制前的彩排。
吳老師給7個參演的女孩們準備了不同顏色的表演服裝,象徵不同顏色的花朵。
顧南梔拿到的是梔子花配色的演出服,上衣是米白漸變到芽的修身吊帶,胸前繡著一朵清新淡雅的梔子花,外搭一件梔子色的喇叭袖紗衣,下身芽綠漸變到米白的紗裙柔軟飄逸,一身搭配輕盈婉約。
因為是彩排,大家都沒有化妝。顧南梔未施粉黛的小臉配上梔子紗裙,有一股輕靈之氣。
其他幾個女孩則分別是大紅、玫粉、白紫、黃白、粉綠、粉白同款不同色的演出服,分別代表牡丹、梅花、蘭花、菊花、荷花、桃花。
《百花引》領奏的是吳老師的兒子譚逸明,他從4歲開始跟著母親練琴,10歲時候已經拿到古箏少兒組10級優秀證書,是當之無愧的領奏。
譚逸明的服裝是淡綠色的長袍,衣襟和袖口處繡著精美的金絲邊花紋,袍身上繡著精美的花朵和枝葉,腰間繫著一條天墨綠色的腰帶。他的服裝象徵著竹。
16歲的譚逸明身高178左右,他換上這套清雅又不失精緻的演出服,舉手投足間頗有溫潤如玉的世家公子風範。
譚逸明一出現,同行的幾個女孩子的目光就沒從他身上離開過。
少男少女們換好服裝在舞臺旁候場,等臺上的節目彩排結束後,下一個彩排的節目就是《百花引》。
此時,舞臺上走上來一個身高一米六出頭的少女,身著寶藍色土家族盛裝。
前世,顧南梔大學時去過鄂省土家族地區旅遊,在當地瞭解過一些土家族的文化風貌,所以一眼認出來女生的演出服是土家族服飾。
女生頭戴綴滿銀寶花的“箍箍帽”,帽簷垂下來的銀穗下有一雙黑漆漆的明眸,朱唇皓齒,笑起來露出一排整齊的白牙。
她身上是一件無領滾邊右衽開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