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文武試之朝堂論政(三)(第1/2 頁)
“崔氏乃天下第一姓,眾望所歸,崔卿就別推卻了。”
武后的一語雙關令崔玄暐難以招架,也算是最終應允了吐蕃之請。
朝臣們各有所思,看向崔玄暐的目光中,有人羨慕,有人嫉妒,也有人忌恨。而崔玄暐卻是打落牙齒和血吞,世家大族講究門當戶對,聯姻豪門雖習以為常,但崔氏何時嫁女於蠻夷?其中看似有莫大利益,實則有損家聲了。
武后哪管崔玄暐的心思,只吩咐道:“禮部,數月之後即將春闈,如今天下士子云集兩京,從中遴選文才優異者參與吐蕃文試。”
武承嗣得了神皇政令,領著禮部一干下屬躬身領旨。
“兵部,從兩京禁衛及市坊民間甄採臂力雄果、弓馬灼然者,三日後于禁軍校場選試,卓越者參與吐蕃武試。”
武三思同樣帶領部下領命。
“當年先帝發《舉猛士詔》以徵吐蕃,如今再戰蠻夷,諸位愛卿,有相宜人選,亦可舉薦。凡與吐蕃之試勝出者,皆破格擢升。”
殿內大臣們齊呼遵旨。
“夫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吳王一時敗於夫差,受辱鞍前馬後,然臥薪嚐膽二十年,終可吞吳。
四鎮丟失,亦一時挫折,卿等當知恥而後勇,奮發圖強,養精蓄銳,以待時機,報四鎮之仇……”
武后的總結宣告了朝會結束。臨散朝時,其又莫名添了一句:“皇帝,你家老五下個月就百日了,李家添丁之喜,需邀宗親過來團聚慶祝一番。你四子封王,他們沒親自赴京恭賀,這次卻不能缺席。”
皇帝李旦參與不了政事,便全身心投在房事上,以排解憂愁,好在後宮嬪妃眾多,倒也快活。
武后不理會李旦的唯唯諾諾,又將武氏兄弟叫到了其常居之所集仙殿。
“一陰一陽,文武之道。你二人今日配合有度,該當嘉獎。”武后滿面春風,與二武拉起家常。
武承嗣心知其中誤會,有些許尷尬,只好陪著乾笑兩聲。
武三思卻機靈,趁機拍起馬屁來:“有姑母日常諄諄教誨,做侄兒的哪裡敢違逆?唯有兄弟齊心,兢兢業業為姑母效力,方可報答無上聖恩,方可光耀武氏門楣。”
武后點了點頭,微笑道:“你說的很對,一筷易折,十筷成團,明白此理才能不被人欺。”
武三思聽到“不被人欺”,疑武后意有所指,便小心翼翼問道:“那個郝象賢仗其祖餘德,狡詐狂悖,完全不把我等放在眼裡。今日還提議從諸王處調兵,也不知其安的什麼心。”
武后卻冷笑道:“其祖有何餘德?仗著先帝厚望,一貫作威作福,更數次與我作對。我不過是看在先帝的份上,沒有計較,讓其得了善終。”
郝象賢祖父郝處俊乃高宗宰相,於開曜元年(681年)去世。
上元年間,高宗不堪風疹,欲遜位與武后。郝處俊以“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為由,明確表示反對,又列舉魏文帝曾下令“駕崩後不許皇后臨朝”之故事,最後更直言:“天下者,乃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當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將皇帝罵了個狗血淋頭,才打消了他讓位的念頭。
聞言,武三思頓時義憤填膺,道:“只恨當初未能侍立左右,竟讓姑母受了委屈。侄兒不孝,罪該萬死。”說著便跪地痛哭,如喪考妣。
說來好笑:武承嗣之父武元爽與武三思之父武元慶乃同胞兄弟,兩人與武后乃同父異母。武后在少女時代,受到兩兄長不少凌虐,在掌權之後藉機報復,將兩人及其家眷分別發配到海南和廣西。而這兩人最終都是客死異鄉。彼時,武承嗣和武三思正在蠻荒之地追憶中原繁華呢。
武承嗣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