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一鳴雲端從此始(第2/4 頁)
太有面子了。
其實趙新也是臨時起意,當於德利唸到孫原湘名字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來此人是席佩蘭的丈夫,而席佩蘭又是北海鎮的第一位女秀才,於是就多說了兩句。
席佩蘭參加科舉是為自己同時也為“袁門女弟子”爭一口氣,以證明女人在學問一道上不比男人差。雖然她在童生那批人裡的考試成績名列第五,不過真要拋頭露面參加政務培訓,別說丈夫孫原湘不答應,她自己也發憷。所以在領取了由沈璇親自頒發的“生員證書”後,便去了北海鎮小學教書。
成為眾人目光焦點的孫原湘惴惴不安的回到座位,深呼吸了幾下,這才用顫抖的雙手開啟了兩本證書低頭觀看。畢業證就不用說了,而在那本《文官等級資格證》的一欄上,清楚的寫著“文官十五級”。
好吧,隨著北海軍入關的腳步日益臨近,民政在八月份的“29人委員會”會議結束後,出臺了醞釀多年的文官等級體系和一系列的制度,並打算在部分地區試行,為入關後全面接管做好準備。
雖然這些年膠東各地軍管會的做法已經讓很多人意識到,新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會和滿清有很大不同,然而當新的制度一出臺,還是引起了無數人的震動,可謂石破天驚!要知道這套制度將徹底改變千年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和政治文化傳統,實乃亙古未有之事。
話說中國古代官吏的“九品十八級”分類制主要表現為官與吏之間的等級分類,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員被分成了“官”與“吏”兩大等級。自唐代以後,文武官員都要透過科舉考試,由吏、兵兩部銓選,再由皇帝任命。
而吏則通常是由官員來選任,負責執行具體行政事務;至於三班衙役就更別提了,雖有固定編制和薪水,但在社會階層中屬於賤籍,子女後代想要擺脫階層,實現身份跨越根本不可能。
自明代中期以來,由於科舉考試的八股化以及捐納制度的常態化,導致被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不熟悉具體行政事務,甚至完全將事務交給師爺和具體執行的胥吏。所謂“司員不習公事,奉吏為師”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胥吏既不可能上升為官,且從事的行政事務既多又雜,與其社會地位和薪金待遇大不相稱。不公平的制度必然滋生腐敗,這也造成了地方胥吏長期把持縣鄉事務,大肆中飽私囊,擅作威福的情況。
而在北海鎮頒佈的文官制度裡,文官體系由“十等二十七級”構成,徹底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官與吏的區別,將軍隊系統外的所有官員統稱為文官。最明顯的就是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吏”也將獲得文官的身份和相應的地位、待遇與法律保障,而且他們還可以透過考試和考核的方式晉升為高等文官。
根據新出臺的《文官考試法》,入關後的文官考試將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分為高等試、中等試和普通試三種,分別由高等考試委員會和普通考試委員會主持。普通試在各省的州府舉行,中等試在各省首府舉行,高等試在京城舉行。
為防止各省出現洩露考題等舞弊情況,所有試卷均由國家層面的考試委員會統一出題,由軍隊押運試卷,考前五分鐘統一拆封。兩個委員會均於考試之前由皇帝臨時任命,前者為特派,後者為簡派。考試結束後,即予撤銷。
總的來說,傳統的科舉考試已經形成了公開考核、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基本原則,並且有著嚴密的考試程式,所以由科舉考試向文官考試製度的轉型在程式上並不複雜。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給舊體制下一千多萬讀書人提供出路,保證政權過渡後的社會穩定。
有鑑於此,新的科舉--也就是考試法對舊式文人和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採取了“雙軌制”。
凡是已經在滿清體制下取得“生員”和“舉人”功名的(不含捐納),以及過了20歲還沒透過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