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1/5 頁)
諾修從要塞中回來後立刻召集所有中隊長以上的幹部,大家眼前最關心的就是駐地安排事宜,但是他第一句話就讓眾人感到驚訝。
“卡羅斯將軍要我們明早出發前往接管第三師團的防區,而第三師團則調到這裡充作機動兵力,所以我們不進駐傑德尼亞要塞。”
“團長,這是怎麼回事?倒底是什麼原因讓將軍做出這種決定?”幾個人不約而同的發出相似的疑問。
原本北方四個師團各有自己的防區,新編師團是軍方派來充當預備兵力,照理來說若非用以補強各據點的防衛,就是編成機動兵力隨時馳援。
現在竟讓剛到的部隊去接管防務,還將原本的駐軍充做機動兵力,這樣一往一返顯然增加不少麻煩,軍團長必定有某種理由才會有如此不符常情的決定。
明白大家疑惑的諾修開始解釋原因,過去敵人曾兩度出兵想奪回艾特森、貝爾根兩省的土地,但是兩次都被阻擋在“雪線”之外,經濟並不豐裕的斯堪地無法承受長期戰爭,最後只能議和退兵。有鑑於以往的經驗和南方戰局不利,卡羅斯判斷這時候應確保不出錯為宜,所以決定採取堅守“雪線”的保守戰略。
第三師團長路維爾卻在當時的會議上提出不同的主張,認為就是因為過去被動消極的作法才會造成北方邊境的紛爭不斷。
艱苦環境的磨練使斯堪地戰士驍勇善戰,戰鬥力遠勝普羅西亞士兵,在小規模戰鬥中即使對手人數較多也往往是由他們獲勝,因此常誇耀說,“一個斯堪地漢勝過三個普羅西亞佬。”
但由於斯堪地除了國王直轄的幾個騎士團以外並沒有正規軍,對外用兵都是各地貴族私兵所組成的聯軍,這些隊伍人數通常在幾十到兩、三百之間,往往又只聽自己主人的命令,於是在大規模戰役中常常因為各自為政,而被敵軍集結區域性優勢兵力逐一擊破,所以也常被對手嘲笑說,“一千名普羅西亞兵抵得上三千名斯堪地兵。”
路維爾認為不應該分散兵力形成對峙,只有設法使雙方集結起來進行決定性的會戰,讓斯堪地人受到十幾年內都無法復原的重創,才能真正解決北方的領土問題,因此他提出一個棄守靠近艾特森礦區的幾處據點以引誘敵軍進佔礦區的戰略。
兩省的煤礦質量優良且佔普羅西亞全國總產量的八成,不但供應北部平原燃料所需,也支撐著全國鍛冶業,而艾特森礦區就佔將近五成。
斯堪地同樣需要這些煤藏,如果能奪取這個最重要的礦區,這場戰爭的目標就等於已經完成一半,所以必定會趁機攻佔該地區。之後把重兵部署在附近擺出準備反攻的態勢,敵人就會將兵力集中應戰,那時再奪回先前棄守的據點,就可以截斷其補給線。
配合焦土策略讓敵人無法就地取得補給,並事先在棄守據點安排好暗藏的防禦漏洞,這個作戰計劃就可以順利進行。
等發現被困住以後斯堪地聯合軍就會慌亂地各自突圍,那時正是一舉殲滅他們的大好機會,只要打勝這一戰就可以確保邊境幾十年的和平。
但是這個提案立刻就被軍團長否決,卡羅斯當面痛責他輕率狂妄,指出這個計劃將影響艾特森省數萬平民的生計。更何況軍團士兵多半出身於北方各省,這些人是為保護家人生命財產才來從軍的,若讓敵軍越過‘雪線’立刻就會動搖軍心而出現大批士兵逃亡返家的現象。
萬一出現最壞的情況,敵軍變成幾十、幾百股流竄於‘雪線’以南的掠奪隊伍,那時就算有十萬大軍也難以善後。
對方此時也不甘示弱地反駁說勝利才是戰爭的最優先事項,打仗本來就會有許多犧牲,士兵只要用嚴刑峻罰來約束就不敢輕易逃亡,若沒有膽量冒險怎能獲得勝利。
當時場面鬧得很僵,雙方爭辯的結果讓不但軍團長相當生氣,就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