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5 頁)
代會所做的報告中,主張把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顯示出他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高瞻遠矚。
1947年9月27日,劉少奇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委員長。那天夜裡,秘書走進他的辦公室,改稱他為“委員長”,連叫三遍,他都不答應。事後,劉少奇鄭重地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我們黨內,只有三個人: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周總理,一個是朱總司令,大家稱他們主席、總理、總司令,都習慣了,不必改。其他人,應該一律互相稱‘同志’。”
劉少奇至死未改這個戒條,稱呼別人不帶職務,也不許別人稱呼他的職務。他的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堪稱“黨內《論語》”,填補了馬列主義關於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學說,他自己的言行,則為這個學說樹立了生動的範本。他喜歡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少奇同志”。他是一位厚道的平民主席。
劉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錯誤批鬥,於1969年11月12日含冤去世。十一年後,中共中央為他平反昭雪。
立德、立功、立言,是孔夫子提出的人生三件大事。劉少奇一生做好了這三件大事,忠勇仁智俱備,文治武功齊全,修養臻於化境,可謂湖湘文化塑造的一個完人,給世人留下完美的記憶。他高尚的人品,親和力極強的人格,睿智的頭腦,和睦的家庭,位高權重卻一塵不染的作風,都體現出修養的功力。
劉少奇是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領域卓有建樹,還是一位卓越的理論家,身後留下了《劉少奇選集》。
。 想看書來
萬言上書譽神州(1)
許多外省人和湖南人打過交道以後都知道,湖南人講話行事,不喜歡拐彎抹角,藏頭掖尾,虛與委蛇,而是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說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湖南人把這叫做耿直,也可以說是剛直不阿,是湖南人除霸蠻與靈泛之外的另一種群體氣質。
湖南人的耿直與剛直不阿,在一位軍人身上表現得最為典型,他就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帥彭德懷。
1927年,中共決定開展武裝鬥爭,對抗國民黨反動派。中共先後舉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隨後,中共和其他革命武裝舉行了一百多次暴動。彭德懷、滕代遠和黃公略,於1928年7月發起平江起義。
彭德懷是湘潭烏石寨人,和毛澤東是同鄉。彭家世代務農,在烏石寨屬客戶。相傳祖上在清朝雍正年間從湘鄉販茶過烏石峰,見這一帶山清水秀,就在山下買了一片坡地,修了幾間茅屋,安家落戶。
彭德懷於1898年出生。據《彭德懷自述》中說,他小時家貧如洗,他只讀過兩年私塾。由於母亡父病,他和祖母及兩個弟弟討過飯。他因不願受欺負,經常寧願捱餓,也不去乞討。他十歲時便替人放牛,十三歲在煤窯當童工,後來回到烏石打短工。
彭德懷十五歲那年,湘潭大旱,鄉里的饑民相約到地主家糶糧。地主哭窮拒糶,彭德懷爬上屋頂,揭開穀倉的瓦,發現稻穀滿倉。飢餓的人群聽說有穀子,湧進院子裡開倉分糧,殺豬煮飯。官府派人來捉拿彭德懷,他連夜離開烏石,躲到洞庭湖濱的湘陰縣,當了一名堤工。他做了兩年半苦力,僅掙得三擔半米,養不活一家幾口。
湘軍第二師成立時,在長沙招兵。那時,彭德懷十七歲半,血氣方剛,離開西林圍,在第二師當了二等兵。這時湖南處於南北軍閥混戰之中,又受到辛亥革命新思潮的衝擊。彭德懷的班長郭得雲參加過辛亥革命,富有正義感,對彭德懷影響很大。
三年中,彭德懷從二等兵升任為班長、排長。其間他結識了同連的黃公略和新入伍的中學生李燦,三人結為知己。
彭德懷受到團長袁植賞識,被提拔為第一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