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助益(第1/2 頁)
於是李三太太便也不再推辭了,而且經過方才的這一番言語交談,她也是看出了林鈺的不凡之處了,於是她笑著與林鈺道了謝,又誇讚了她一番。
林鈺也笑著與李三太太寒暄著,其實她早就打算以後這園子他們可隨意進出玩樂的,而且這其中,李三老爺是必須要邀請的。
因為林鈺早就聽說了,這位李三老爺,可不僅僅只是河東李家長房嫡幼子,甘州城裡的一位教書先生這麼簡單。
李三老爺名為李景盛,從幼時起,便是河東之地遠近聞名的人物,這可與他的家世沒有多大的關係。
此人三歲開始開蒙識字,八歲就會自己作詩,十歲就會做文章,十五歲那年,他的畫作就已經廣為流傳,一紙難求了。
可這樣一個天才神童,雖然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在十八歲那年考中解元之後,卻怎麼也不肯再去參加科考了。
哪怕是在李家這樣一個綿延了數百年的書香世家,也不知道多少代才能出這樣一位天才人物的。
大家本來都正等著他科舉取士,光耀門楣呢,誰知道他拋下一句,“以後不想做官,考中也沒什麼意思。”這就撂挑子不幹了。
誰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呢?
可不管怎麼好說歹說,又是禁足,又是罰跪祠堂,甚至是請了家法,他都不為所動,氣得李家老太爺差點兒把他直接趕出了家門。
最後是李家長子,李景盛的長兄李景明看不過去了,便親自過來詢問這位從小就眾星捧月的幼弟,你到底想幹什麼呢?
李景盛那時已經被請了家法,被狠狠打了一頓,只能趴在床上,可他的語氣卻依舊沒有半點服軟的意思。
“我想去那些邊關窮苦之地開個書院,廣收學子,有教無類,也好讓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可憐孩子們多讀點書,多認些字,以後能多個出路。”
好吧,這的確是件大好事,可這樣的事情,李家可以出銀子派人去做,三弟你這樣大好的天賦才能,理應報效朝廷,這樣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啊,何必屈就自己去做這些換個人都能來做的事情呢?
李景明不禁連連搖頭,這三弟雖然向來聰敏異於常人,可從小就被人捧慣了,是以養出來這性子就有些不知人間疾苦,又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想到了什麼,就一時衝動,頭腦發熱地要去施行,殊不知這世道艱難,僅憑著一己之力,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可李家到底是那心痛孩子的人家,最後便只能妥協,順了李景盛的意,可他們也不能允許他真的一個人遠赴西北邊城,於是兩方都各退一步,最後李景盛便來到了他二姐夫的藩地,甘州府。
他在這裡開了個書院,不論出身貴賤,只要透過了他的考核面試,就可入學,束脩也與本地為數不多的其他書院差不多,而對那些家境貧寒,實在交不起束脩的,也不會拒絕招收,而是讓他們在書院裡做些力所能及的雜工相抵。
當然了,他這一出走,自己的抱負是實現了,可李家是免不得被人在背後議論說笑的。
甚至有人開始在背後說酸話,說李三老爺少年成名,一向心高氣傲慣了的,此番考中解元卻不肯再上京趕考,定是擔心自己到時候萬一考不中,豈不是被人恥笑?畢竟那可是全天下的讀書種子聚集到了一起較量,誰知道這位河東的神童能不能脫穎而出呢?
雖然這樣的酸言酸語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但這也絲毫影響不到李三老爺成為一個丹青聖手,書畫大家。每年只要是他出的字帖、詩集、畫作一出現在市面上,定然很快就會被人一掃而空。
甚至還有商人專門收集了他的許多字畫,再輾轉賣入京城、江南等地,價格更是會被炒得奇高,畢竟那邊有錢有勢,愛好附庸風雅的人,比這西北小城,自然能多上許多許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