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百里玄策!被抓(第1/2 頁)
李安為避人耳目,費時周折方才料理了諸多雜事。
隨後,她與吳遙及其其餘鏢師,悄然踏覽了瀋陽衛之異國風情。
等到事情全部結束後,這才暗中喚見梁瑤與劉破軍。
他們二人早獲密訊,知曉君王蒞臨,卻未得聖旨,不敢擅越禮數。
初次瞻仰劉破軍,此將近四旬之士,風采依舊,方顏英發,或因少時被劉老監悉心培育,博覽群書,詩詞歌賦,使得他雖執戈為將,卻滿襟飄逸著儒將之氣。
而他年僅三十有三,已晉升宗師之境,顏面更顯年輕。身披鎧甲的他,英姿勃發,尤顯雄渾。
見到李安,劉破軍深施三禮,神色虔誠。
首拜,為覲見君王之禮;再拜,感恩陛下不誅義父,令其安享天年;三拜,則是對君王信賴,賜予遼東指揮大權的感激。
李安面對此等勳臣,同樣是禮數週全,親自攙扶,賜以坐談之位。
而梁瑤,則是心意相通,多事不言而喻。
三人品茗而坐,劉破軍便洗耳恭聽,將遼東與後金之勢,層層剖析,細緻入微,將雙方軍力、經濟、國內支援及鄰國態度等,細細道來。
繼而,劉破軍與梁瑤共同陳罪,此次遼東之戰,雖然大獲全勝,但大梁軍中同樣有巨損,尤以兩大王牌騎軍和騾騎軍損失為甚,令人扼腕嘆息。
然而李安對此同樣有所理解,他知後金民風兇悍,武勇非凡,五萬精騎中的精銳損失一半,確是難能可貴之舉。
對於大梁而言,損失雖重,卻猶如浮雲;但對數百萬人口的後金,這二萬五千精銳的損失,無異於斷其龍脈。
現局之下,大梁同樣非處於絕對優勢,後金雖軍力僅存二十餘萬,然其騎兵之多,使大梁同樣須頭痛良多。
倘若戰局愈演愈烈,恐後金將以國之全力,與大梁玉石俱焚。
大梁王朝,昔日邊防之盾,十五萬雄師如今銳減至十萬之數。
而中冀之軍,同樣僅餘二十八萬之眾。
合四十萬之眾,若只守不攻,固然堅如磐石。
但中軍非邊軍,豈能長守邊陲?
一年或兩年,或者是十年、百年,難道仍將徘徊於此地?
提調中央王牌之師,內陸防禦空虛,若遇突發,恐怕災禍臨頭。
更有外國虎視眈眈,窺覷大梁與後金之爭。
大梁若在小小後金前顯疲態,恐那些表面歸順之番部,與懷野心之國,暗生異圖。
一旦群起而攻,大梁之處境,岌岌可危。
今之大梁,猶如一隻巨獸,雄壯無疾,小獸敬畏,年年進貢。
然倘若巨獸染病、衰弱、老邁,昔日之小獸將露出鋒銳之牙,群起而攻,欲奪巨獸之位。
大梁若不願遭逢衰病巨獸之命運,於與後金之戰,必須展現出彪炳戰功,必須聲威大振,必須易如反掌,以此震懾四方,贏得喘息之機。李安心懷壯志,若給以時日,定能借古人智慧,使大梁帝國強盛數倍。然而時光不待人。
探子密報,後金國正磨刀霍霍,軍備擴張,意欲不久將來發起進攻。
後金自知非大梁敵手,不敢打持久戰,唯有借一決勝之戰,攻佔遼東,方能為女真族爭得一線生機。他們如逆水行舟,不進必退。
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從來弱肉強食,要麼是吞噬,要麼被吞噬。現在,兩國都有進行決戰的迫切理由,拖延不得,耗不起。
然而這場戰役牽一髮而動全身,非短期可決。
後金雖然兵強馬壯,但後勤卻是他們的致命短板。大梁以步兵為主,騎兵不足,防守得宜,進攻則力不從心。
不可輕舉妄動。
而在決戰之前,大梁同樣需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