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2 頁)
&ldo;仁&rdo;,亦即公正、慈愛的行為的地位,把它作為一種絕對標準。以仁為標準,一切有缺點的人或行為,就能發現其所不足。他們說,&ldo;這種道德律對中國人是好的,因為中國人的劣根性需要這種人為的約束手段。&rdo;十八世紀偉大神道家本居宣長就是這樣說的。4近代的佛教家及國家主義指導者們也就同樣的題目發表著述或舉行講演。他們說,日本人天生性善,可資信賴,沒有必要與自己性惡的一半進行鬥爭,只需要洗淨心靈的視窗,使自己的舉止適合各種場合。如果它允許自身汙穢,其汙穢也容易清除,人的善性會再度生輝。日本的佛教哲學比其它任何國家的佛教都更加主張凡人皆可成佛,道德律不在佛經之中,而在於開啟自己的悟性和清淨無塵的心靈之扉。那末,何必自我懷疑心靈中的發現呢?惡不是人心生而具有的。基督教聖經《詩篇》中說:&ldo;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rdo;日本人沒有這種神學,他們沒有關於人的墮落的說教。&ldo;人情&rdo;是天賜幸福,不應譴責。無論是哲學家還是農民都不譴責。
美國人聽到這些似乎認為,它必將導致一種自我放縱的縱慾哲學。但是如前所述,日本人把履行義務規定為人生的最高任務。他們完全承認,報恩就是意味著犧牲個人慾望和享樂。他們認為,把追求幸福當作人生重大目標的思想是令人吃驚的、不道德的。當能夠耽溺其中時,幸福只是一種消遣,如果鄭重對待,以幸福與否作為判斷國家和家庭的標準,那是不可思議的。人們履行&ldo;忠&rdo;、&ldo;孝&rdo;及&ldo;情義&rdo;的義務,要常常經受苦難,這是他們早己想到的。這雖然使人生艱苦,但他們有充分準備。他們經常放棄自己毫不以為是壞事的享樂,這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而這種堅強意志正是日本人最稱頌的美德。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