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3 頁)
歷史往往如此,在一個看似障礙重重,舉步維艱的環境裡,一個英雄出現後,那些困難彷彿都成了陪襯英雄的道具一般。青島啤酒及彭作義、金志國的出現便是如此,他們用自己的勇氣、膽略走過了一條匪夷所思的併購之路,從而貢獻了中國公司在高度分散型產業內急速發展的經典案例。
變革分水嶺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十多年的時間裡,啤酒行業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併購潮,而我們青啤公司被稱作這場跨世紀併購潮的始作俑者。
在我2001年7月上任青啤總經理前,我的前任彭作義總經理在近五年的時間中,率領青啤南征北戰,從青島本土將啤酒殺向全國十七個省市區,透過破產收購、政策兼併、控股聯合等方式,先後收購了揚州、西安、平度、日照、平原、菏澤、薛城、榮成、馬鞍山、黃石、應城、蓬萊、蕪湖、上海等地的四十多家啤酒生產企業,完成了北至雞西,南至深圳的戰略佈局,使青啤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到250萬千升以上,重新奪回了啤酒業的第一把交椅,導致了啤酒行業深刻的格局調整和行業整合,一時間啤酒市場血雨腥風,彭總也被媒體冠以&ldo;橫刀立馬彭大將軍&rdo;的雅號。
這個階段青啤的縱橫捭闔在外界看起來非常威風,其實,並非青啤所願。我們可以從1993年的這個分水嶺開始看。
回顧青啤的一百年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這跌宕起伏的一百年間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那就是1993年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這個分水嶺把青啤的歷史一分為二,之前是&ldo;舊青啤&rdo;,是計劃經濟的寵兒,之後是&ldo;新青啤&rdo;,是市場經濟的新生兒。這十年的發展,為今天青島啤酒實施&ldo;做強做大&rdo;的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的眼裡,&ldo;舊青啤&rdo;更多地顯示出自然狀態,在歷史的長河中順流而下,隨遇而安,幸運的成分居多,自己主動去改變執行軌跡的時候很少。而在&ldo;新青啤&rdo;階段則不同,往往是青啤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1993年,國營青島啤酒廠開始組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那不是我們主動願意做的,因為青啤還處於對市場懵懂的階段。但國家將我們列入全國首批九家規範化股份制試點的國有企業之列,我們在這樣的安排下實施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造。
當年6月新設立的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和上海公開發行了h股和a股股票,從資本市場上募集到了約十六億人民幣的資金。但在青島啤酒看來,實現上市最重要的不是解決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而是使它踏上了一個有助於形成有效法人治理結構的平臺,使後來數次的脫胎換骨成為可能。從當時青島啤酒的股權結構來看,它以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相互制衡為目標進行設定,上市後的公司總股本為九億股,其中國有股為39982萬股,佔4442,h股為34685萬股,佔38 54,法人股佔593,a股流通股佔1111。2001年2月公司增發了一億股a股,總股本達到十億股,國有股比重下降到3998,外資股佔為34 69,法人股降為533,而a股流通股則升至20。這樣,既實現了公司投資結構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又在保持國有股的相對控股地位的同時,避免了一股獨大所帶來的種種弊端。
遺憾的是,上市後的青啤並沒有發揮國際公眾公司的優勢,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已經全面推進到了市場經濟時期,青啤還依然難以卸下&ldo;計劃經濟&rdo;的包袱,1996年青啤竟然還沒有自己的銷售公司。那時的青啤跌下了自豪已久的中國&ldo;啤老大&rdo;寶座,在產銷量上屈居燕京和珠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