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這幾日,叔文一大早出勤或黃昏時從官署歸邸,在坊中的路邊便遇到了很多人拿著些詩文卷子投遞上來。以詩文幹仕是本朝的風氣,對那些即將參加科舉考試計程車子來說更是必經之路,一旦得到哪位有名重臣或主試官的賞識,官運亨通就不在話下。叔文出身寒微,對下層士子總是寄予了同情和希望,他的為政方針之一便是不拘程式地起用新人。不過,叔文對這種過分鑽營的作法卻也很反感,他接過這些卷子,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很不以為然。
&ldo;大人有所不知,&rdo;在宅中手下人對他說:&ldo;這十幾天來日日都有不少人候見大人,甚至宿在坊中不走,前曲中的餅肆、酒壚下幾乎每夜都有人。聽說一個人要一千文錢才能留在那裡過夜呢!&rdo;
叔文心想。這等無行之人斷不能用。
第二天,叔文碰到王伾,立即就說:&ldo;超取拔擢當擇善而行,轉託求進者豈能濫用?聽說吏部秉承君意,日除數十人,有這事嗎?&rdo;
王伾道:&ldo;皆是素日相與往來可用之士。&rdo;
叔文聽罷無語。他知道要想繼續有所作為,就必須培植力量,只要所用得人,可以不拘程式。想到此,便又強調說:&ldo;但異己者絕不能用,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rdo;
叔文的這個想法不能算錯,因為他們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以才能而不是以身份地位才走到這一步的,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也是其賴以結盟力行新政的基礎,是絕不能破壞的。但是,此舉無疑會得罪一大批人,朝野上下那些原本抱有極大希望的人顯然徹底絕望,在他們看來,叔文和他周圍的人已經完全是一個專權跋扈的私黨了。這是個非常可怕的結果。
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了。此人名竇群,其父在代宗朝官至左拾遺,兄、弟皆登進士,獨有他仍為布衣。無奈之餘,只有另覓他法。本朝特重山林奇人,在這種風氣下,很多聰明人仕進中或有波折,便隱居修行以退為進,以才學處士之名博取賞識。因為大多數人經常選擇長安附近的終南山,故時人戲稱之為&ldo;終南捷徑&rdo;。竇群隱居在毗陵近二十年,其間跟人學習《春秋》之學並著書、獻書,德宗貞元時終於被薦為左拾遺,不久又升為侍御史。有一次德宗欲讓他充任人蕃使張薦的判官出使吐蕃,但竇群之志其實不在這個實惠有限的外任之職,便對德宗發了一番怪論:&ldo;陛下即位二十年,方擢臣為拾遺,臣可謂難進者矣。今陛下用臣為和蕃判官,怎麼就如此輕易呢?!&rdo;奇怪的是德宗對他這幾句顯然是有點怨氣的話竟沒有怪罪,反而把他留在朝中。
有二十年辛酸經歷的竇群仍然不過是從七品上的殿中侍御史,眼見著許多品階比他還要低得多的人被破格提升,心中哪能平衡。再加上早先同在御史臺的柳宗元、劉禹錫都十分看不起他,更是愈發有氣。這天,他專門去謁見王叔文。
叔文聽是竇群來見,命人撤去坐榻。竇群進來對叔文作了一揖,開口便道:&ldo;事有不可知者!&rdo;
叔文頗異:&ldo;此話怎講?&rdo;
竇群道:&ldo;去年李實伐恩恃貴,傾動一時,那時王公您在哪裡?不過是逡巡路旁的江南一小吏而已!今番您已處在與當時李實相同的形勢上了,王公怎麼能不想一想:今天的路旁是否會有像當年您一樣的人?!&rdo;
叔文聽出他話中包含的那種既酸又怨的心態,十分不屑,沒理睬他。
竇群肺都要氣炸了。
很多朝廷重臣也開始怒形於色,當御史中丞武元衡聽竇群說,不少與柳宗元、劉禹錫有舊的人就憑兩人的一句話如何如何調升時,冷冷地說:
&ldo;二王、劉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