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第1/2 頁)
昭宗勝於兩位先帝之處在於他還知道要盡一些天子的責任。事到如今,擺在他面前的任務很明顯:一是清明朝政,翦除宦官;二是振作威令,消滅割據。昭宗是明白這一點的。他的英明在此,可他的失敗也在於此。
為什麼?在特定的危急時勢下,假如一個人簡簡單單地隨意做來,哪怕是渾渾噩噩地無所措施,相反倒能夠平和局面,因為事情既按照它本身的趨勢而發展,則必然會耗盡內力,分化消弭,歸於結束。若是自認聰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倒是會激化衝突並帶來新的問題。就像一個彌留之人,儘管病入膏肓,可自身仍有抵抗力存在,若以不病視之,未必就不能讓其生命力自行煥發而恢復生機。強作解人,以為陣痛之後必有大愈,反而有可能讓陣痛危及生命。先聖老子所說的&ldo;無為而無不為&rdo;,正是這麼個道理。目前的危局,已成一觸即發之態,昭宗不思進取還好,一思動作,便將葬送帝國。
可是,昭宗是個有志向的天子,和歷史上那些建功立業的帝王一樣,一生所求,就是青史留名,他不可能不思振作。大順--這是昭宗的第二個年號--元年(公元890年)五月,皇上在藩鎮朱全忠(時為宣武節度使)、赫連鐸(時為雲州防禦使)、李匡範(時為盧龍節度使)的倡議下和宰相張濬、孔緯的附和中下詔討伐李克用,走出了第一步。
李克用是該討伐,因為他勢力最強也最不安分,不斷侵犯鄰鎮,擴張領地。正好時下也有個機會:幾個月前他剛剛損失了一支強有力的部隊。但關鍵在於,討伐克用會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換句話說,會不會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前一個疑慮是很正常的,克用是最強的藩鎮,以現在朝廷的力量首先去碰最硬的石頭,必然是得不償失;而後一種擔心就更容易產生了,朱全忠等人是最有可能從討伐克用的行動中大撈一票的,凡是真正的明白人,都一眼可以看出背後的隱患。難道皇上就看不出嗎?
昭宗確實有點困惑。在朝議上天子就說:&ldo;克用有復興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人將怎麼說我?&rdo;
大多數朝官更是以為不可,楊復恭也表示反對。雖然他的動機倒也並非在此,而是出於和克用的私交,但他的一句話卻頗能代表大家的觀點,就是:&ldo;宗廟甫安,不宜更造兵端。&rdo;
可當朝宰相張濬、孔緯卻堅決贊成。張濬說:&ldo;機會千載難逢!今日失之,後悔莫及!&rdo;孔緯說:&ldo;討平克用,萬世之利!&rdo;張濬又拍胸脯:&ldo;陛下付臣兵權,克用旬月可平!&rdo;孔緯便跟著說大話:&ldo;饋運、犒賞之費,支援兩年絕無問題!&rdo;當今的天子是個信賴朝臣的人,在這番話下,不下詔討伐倒是不合情理的了。
張濬何人?此公當年曾在克用手下做事,好空談、不務實,克用一貫就看不起他。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張濬入相,克用對人道:&ldo;他日交亂天下,必是此人。&rdo;話傳到張濬耳裡,他便將克用恨之入骨。此番藉機生事,目的就是公報私仇。張濬的另外一個動機是要排擠楊復恭,因為他最初是依靠復恭爬上高位的,可當復恭被田令孜擠壓失勢後,他又轉投令孜。復恭再度得勢,張濬就難以自處了。想要得寵就務得立功,所以他才要一味主戰。這後一層原因,恐怕也最合天子心意,因為昭宗一即位就感到了,宦官尤其是楊復恭,是自己恢復天子權威的最大障礙。
這個事端的後果自不待言,一年不到,張濬領導的兵馬被克用打得大敗,而楊復恭不願坐以待斃,又在後方叛亂,結果導致畿輔三鎮的李茂貞、王行瑜、韓建乘機脅迫朝廷,帝國的威信再次掃地殆盡。
崩潰(7)
三鎮是鳳翔、邠寧和華州。三大強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