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皇上此舉招致了很多議論,白居易就是堅決反對者之一。但不知怎麼,吉甫仍然沒有表態,甚至在處理牛僧孺三人的過程中,也一點都未表示過不同意見,更沒採取他應該能夠採取的緩解措施,或者做些解釋。也許在他看來,這畢竟是一件小事,但吉甫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就此犯了他一生中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數十年後,有不少人把這件事的過錯加到他身上去,由此給他的兒子--日後的一位傑出的宰相--釀生了一場重大的災難。
憲宗雖然不能擺脫宦官的影響,但對宰相的態度非常明智,他很清楚祖父德宗晚年的失誤就在於事事躬親,沒有做到用人不疑。同時,皇上也十分慎重,每次選用宰相都經過仔細的斟酌,一旦任用,便推心委之,經常與他們討論交流。政治的秘訣就在於對權力進行互相制約,每一種權力都不能無限膨脹,皇權和相權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什麼時候兩者能夠平衡,什麼時候就能顯出政治上的清明。憲宗做得很成功。
因此&ldo;元和&rdo;成為本朝歷史上第三個賢相輩出的時代,前二次分別是太宗的貞觀和玄宗的開元年間。
四月份,皇上儘管因中人之意罷免了翰林學士裴垍,但不久卻命他入相,時間是九月十七日。這是天子即位後任命的第五位正式宰相,五人基本是同時的,德行操守也都有口皆碑,不過有些摩擦也在所難免,主要原因還是李吉甫的為人性格所致。皇上起用裴垍,也是出於解決這個問題的考慮。
吉甫任翰林學士時與裴垍就有意見上的不合,武元衡經常為他們調停。吉甫入相後,偏激的毛病不時或犯,和鄭絪也產生過牴牾,對他事多因循很有意見,但是吉甫和他們的私交並不壞,彼此也相互敬重,裴垍得以入相,吉甫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吉甫得罪宦官在所難免,但吉甫不幸還得罪了另外一個人,就是時任御史中丞的竇群。這個竇群在王叔文當政時的表現證明瞭他確實是個小人,吉甫引起他的憤恨就註定是要倒黴的。
竇群與羊士諤、呂溫是同學,兩人當時都在御史臺,竇群便想提拔他們。本來,吉甫對二人也是十分讚賞的,即使是超資錄用也原無不可,但吉甫對竇群不先對他這個當朝宰相打個招呼就擅自主張很生氣,把任命扣壓了幾天。竇群是何許人?哪能輕易招惹,他立即就要報復。
御史中丞是御史臺長官,負責糾舉官吏過失,有一定的權力。竇群探知有一位叫陳克明的方士經常出入吉甫在安邑坊的宅第,便秘密地將此人逮捕,並上奏皇上,憲宗親自訊問,卻沒有查出什麼奸狀,皇上大怒,知道竇群誣奏,要將他斬首。這時倒反而是吉甫沒有計仇,勸住了皇上。風波雖然過去,但憲宗心裡對吉甫某些易招怨恨的處事方法多少有點不高興,開始想讓裴垍主持工作。
得知皇上這麼想,宮中不少人很高興,也紛紛說李吉甫確實不適宜久在相位。
這一年的九月,憲宗把吉甫也派出京外,出任淮南節度使。皇上自開始對藩鎮施加壓力以來,就經常把朝廷重臣派到重要的地方上出任節度,一是改變方鎮節帥自為除授的舊例,二是為了加強控制,早些時候的杜黃裳、武元衡掛銜出鎮都是先例。此次命李吉甫出鎮主要也還是這個意思。不過,本朝官吏都崇尚在京中任職,因此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出任外職,心裡都隱含著一些失意的成分。
吉甫此次為相實際不到一年半,但他深明時政,多有建樹。這兩年,在新財政長官李巽的努力下,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吉甫撰寫了一部國情報告《元和國計簿》,匯總了全國方鎮、州府縣的數目以及戶口、賦稅、兵員狀況。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整個帝國有十五個道控制在不法藩鎮手中,不向中央申報戶口;而每年的財政收入,全部依賴於只佔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