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有人上奏:&ldo;李惟嶽繼承父業已是既成事實,若不因其所求而承認,必生叛亂。&rdo;
德宗卻不以為然,他有一套順理成章的理論:賊本無資以自亂,皆憑藉我土地位號以聚眾,前幾朝因其所欲而任命,結果動亂日滋,所以爵號不足以弭亂反足以長亂。
這一分析本無疑義,但關鍵是,取消藩鎮的自行任免權,勢必會引起與藩鎮的直接對抗,中央是否有能力承受這一對抗呢?田悅為李承嗣代請,亦不許,於是五月份田悅先反,發兵攻荊州。戰事爆發。六月,山南節度使梁崇義拒絕發兵討伐田悅,德宗命準西節度使李希烈討伐;八月,李正己死,其子李納請襲節度又不許,戰爭全面鋪開。
這一場戰爭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的五月到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的十月是第一階段。對德宗來說與其是憤怒憂慌,倒無寧說是又驚又喜,驚的是三鎮蒙受皇恩不淺卻公然反叛,喜的是可以趁此一舉摧毀,消除這十數年的積患。德宗的想法絕對不能算是幼稚,但卻很不周到。他沒有想到這也許是一場大決戰,而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平叛,因為戰爭本身如果是由於諸多內在原因而引起的,便同時又會引發出無數潛在的矛盾,這些矛盾一旦出現,就會牽涉更多的方方面面,就會無休止地擴大,最終激發更深一層的動亂。德宗和他的政府都沒有做過通盤的考慮,除了有人在事先提出過要及早防備李正己的忠告外,似乎也沒有人能夠做出周密的計劃。討伐梁崇義的敕書還出白楊炎的手筆,而此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就基本上是盧一人把持朝政。
現在戰略形勢是:中央禁軍與河東、昭義軍由西向東,淮西軍由南向北,幽州軍自北往南,形成夾擊之勢,圍攻田悅、李惟嶽、李納和梁崇義。假如情況不生變化,這一格局應該是有利於中央政府的。
果然,在戰爭的頭一兩年裡,朝廷取得了勝利:第一年,先是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與前一年擊破吐蕃、南詔聯軍的中央神策軍將領李晟大破田悅軍,另外一名將領唐朝臣又擊破魏博、淄青軍於徐州,打通了江淮運輸線: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克襄州,梁崇義自縊;第二年,馬燧、李抱真、李晟又大破田悅軍,當時任盧龍節度使的朱滔攻破成德李惟嶽軍,結果田悅退回魏州守城自保,李納在濮州被圍,李惟嶽部將王武俊殺李惟嶽投降了朝廷。
有些不可抗拒的內在因素決定了勝利必然是暫時的。首先是國力的窘迫,戰事開始的第二年亦即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正月,宰臣們迫於形勢,就曾決定削減朝廷百官一個月的俸祿以支援軍事費用,連皇室也都被迫縮減了開支。當時負責財政的杜佑在一份諮文中給皇帝與朝廷指出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他的這份具有權威性的報告中說:目前諸道用兵,每月軍費達一百餘萬貫,而京城庫藏卻不夠數月的支出;只有在另外獲得五百萬貫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國用。
這不啻於一個天文數字。盧啟用了趙贊任戶部侍郎,但要籌集這麼大一筆錢,趙贊根本是無法辦到的。在理財方面,也似乎沒有人能再有劉晏、楊炎那樣的能力。盧很無奈,只能召來他的黨人們商量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難題,可商量的結果卻是一個很糟的辦法。
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如果向有錢的富商開刀,以朝廷強行借取的辦法蒐括,可能會得到五百萬貫的數目,這一計劃得到了德宗的同意。事實證明,這一做法不僅沒能達到目的,還引起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後來的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六月,趙贊又提出增加房屋與貿易稅,並立即付諸實施,結果由於官僚貪汙隱盜等原因,也是公家所入百不得半,而怨詬之聲,囂然滿於天下。
可以說,造成後來德宗一生中最大的災難--涇師之變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這兩件事。其實